李小平
随着加密艺术的诞生,我们可以看到区块链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新可能性。随着社区共识的不断强化,基于区块链的虚拟空间和数字收藏交易平台,为加密艺术品的发行、交易、拍卖、策展提供了便利,形成了与网络空间传统艺术圈平行的链条上的艺术生态,其发展势头方兴未艾。
8月8日晚,由川茂文化与BCA区块链艺术联合主办的“2020加密艺术引进与创作课程”正式开幕。在课程的第一阶段,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区块链产业研究中心教育总监宋婷带来了题为“NFT:用现代性探索科技与艺术的边界”的现场分享。
作为国内**以加密艺术为主题的网络课程,宋婷从艺术的当代性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角度分析了加密艺术兴起的文化特征。她认为,
“区块链不仅是一种信息科技,也是一种跨学科的社会思想。以数据确权为基础的去中心化体系,社区共识建构,将隐性生产要素数字化、通证化,对个体价值的关照等,都为其它学科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性工具,同时也呼应着当下时代的种种命题。”
以下为分享的主要内容,由巴比特整理发布(宋婷确认)
当代性:对时代和当下重大事件的个体感知与批判性思考
对于“当代艺术”的定义,不同阶段、不同语境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解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杂志社社长尹双喜认为,当代艺术的当代性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当代艺术要积极应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敏感问题和重大问题;其次,要积极回答当代艺术发展中的前沿艺术话题。我非常同意尹先生的意见。
区块链作为信息技术的前沿之一,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跨学科的社会思潮。以数据权确认为基础的分权制度、社区共识的建构、隐性生产要素的数字化和泛化、对个体价值的关怀,为其他学科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工具,呼应了当今时代的各种命题。它也创造了加密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自然特征:它有自己的当代和信息技术创作语境。
数据伦理、艺术身份、新兴信息技术从业者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以及我们社会中可以优化的各种结构性问题,都是推动加密艺术发展的思想力量的本质。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例子。去年秋天,我在阿里云人居大会上出席了阿里科技象山基金成立仪式。在现场,南都公益基金会主席徐发表了讲话。许先生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是国务院参事室特聘研究员。徐先生生于1949年,是一位充满智慧和活力的长者。在台上,他发表了一个小时的演讲,谈到了很多区块链技术和衍生思维。我印象很深刻。
没想到你以前想不到:国内外公益领域有很多重要前辈没有工程背景,对区块链技术非常关注。他们看好区块链思维对社会组织和信用经济的激励作用,也希望有真正的创新,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
随着信息技术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它改变和影响着经济生产的框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思维方式和创造方式。
以下部分内容来自我在《国际日报》上发表的一篇关于区块链技术对人工智能产业的影响的文章。我们今天所有讨论的主要前提是:
伴随着信息科学和信息经济的发展,我们身处的生产生活环境中,四元并存的情况将会长期存在。“四元”指的是人类智能、人工智能、现实世界、虚拟(数字)世界。
区块链技术的出现得益于数据激励机制,它为进一步优化四元数共生关系提供了基础设施启示:它将数据与现实世界对应的信用进行匹配,赋予数据扩展的经济价值属性,提高生产资料的价值使数据成为一种具有无限潜力的新资产。数据离现实世界越近,数据越丰富、精干、人文关怀,我们拥有的“数字治理智慧”越多,我们构建的世界就越强大。今天,我们有半英亩土地来建设信息时代的生产力,但我们是否拥有高度文明的数字世界的软基础设施?例如,数字伦理、规则、教育都经得起推敲不,这也解释了我为什么重视加密艺术的原因之一。
区块链的链上链下联动和科学普及在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之间起着“摆渡”的作用。它是一个门户和缓冲带,可以注入很多文化能量。”《黑客帝国》、《刀锋杀手》等科幻作品向读者和观众展示了数字世界的面貌。
那么回到现在,10年、20年后,我们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怎样的“文化”?我们的大脑生活在数字世界里是贫穷还是富有?是求同存异,还是为我?是逐利、为强者服务,还是其他形式?所有这些都需要未来的从业者去探索。
加密艺术创作的科学语境
除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跨学科研究,我还写科幻小说。一开始,我被区块链技术蕴含的哲学和组织创新想象力的潜力所打动,所以我全身心投入其中。我们知道BTC(比特币)带来了数字货币1.0时代,ETH(以太坊)作为数字货币2.0时代的先驱,支持着区块链应用的发展。下一阶段数字货币发展状况如何?无论怎样的图景,它必然与世界各国建设数字文明基础设施的趋势并存。
作为**的开源项目,以太坊 ERC系列有很多标准,包括ERC20代币标准、ERC55混合验证地址编码、ERC137 以太坊域名服务规范、ERC162初始域名哈希注册、ERC165标准接口检测、ERC181 ENS 以太坊地址反向解决方案支持等,ERC190 以太坊智能合约包装标准和ERC721非同质代币标准。
Erc721非同质代币标准是今天讨论的焦点。什么是非同质代币?这里有一个例子。如果我自己卖菠菜,在菜市场买别人的卷心菜,我们用的是同一种货币,即人民币,属于同质代币:可以用来兑换,也可以分割。最小除法单位是“Min”然而,由于文化特征的特殊性,非同质代币无法分离和交换。就像商场里陈列的一柜定制包包一样,我们很难将包包切成几块,然后再交换。
区块链技术与艺术有两种范式:一种是“实体”艺术与区块链的结合;另一种是基于公链的数字艺术创作。
有三种方法可以将传统艺术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
一是将梵高、莫奈等艺术品放到平台上,以数字货币进行交易;二是用艺术品作为载体,存储 比特币 等数字货币。比如作品正面带有二维码,背面是安全标签,下方有私钥内容;
三是将传统艺术品数字化,并映射到区块链上,通过区块链技术解决艺术品的版权问题和可追溯性问题。
基于公链的加密技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可编程艺术品,如本案:一幅画由主层和多层组成,每个拥有者通过智能合约改变自己层的风格;另外,加密猫、去中心化的DAPP等平台,游戏和支持个人属性的ERC721代币的发行是基于公链的加密技术的重要尝试。下一个主题是波普艺术与其他当代艺术和加密艺术的异同。达达、波普和加密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是促进艺术平等权利的叛徒。波普艺术作为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反叛而登上舞台。我曾经和一个朋友讨论过波普艺术和加密艺术,他的回答非常有趣。他说他们都引起了一场关于“什么是艺术,为什么”的讨论。然而,我们不允许火币交易所文化脱离经济和社会背景而独立存在。我们将在本课程后面的一个特别部分讨论这个问题。
今天的课程分享还向您展示了构建可交易ERC721的基本方法。在平台上打开自己的市场,向人群出售,然后使用API获取资产完成操作。
科技术术的存在主义
今天的主题是“探索科技与艺术与现代性的界限”我总觉得,在信息技术发展的现阶段,我们所构建的数字世界仍然是现实世界的一个小子集和缩影。未来,人工智能是数字文明建设最重要的生产力之一。然而,它的发展受到黑盒失效、侵犯隐私、过度中心化甚至粗放管理、浪费能源等诸多问题的制约,导致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脱节与摩擦。如果研究者和制作者不能为上述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数字文明建设的进程将受到极大的限制,数字文明的公平性和人文关怀就无法可依。
我们正在经历一场非常暴力的数字隐私启蒙运动,我们也正在从0到1构筑数字文明长城。加密艺术是一种跨学科的文化现象,应该引起我们对“数字文化与数字经济新范式”的思考。
种种情绪让我想起了我刚进清华大学时,我的政治哲学老师、现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对我们说的一段话。他认为:
人文学科的任务与自然科学完全不同。自然学科研究世界的人发现,而人文学科的我们创造。理化生面前的可能是可知而未知的一切,而文史哲面前是空白,是荒原,是不存在的东西。由我们造出的东西是不存在的东西,从前不存在,今后也将不会存在。(正如存在于人之精神与链上艺术作品)所以不要发问,要去创造,去无中生有。即使一切的有终将消弭于无,即使我们自己亦是如此。
这也是我个人的研究观和创作观,用引号标注在本节的课程目录中。我把自己定义为坚持“科技术术存在主义”一百年后,我们这一代人将给地球留下怎样的文化成就?哪些成就真正反映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思维、创造力和困境?两千多年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古希腊圣人相比,我们大脑的纯智力真的提高了吗?我们比他们聪明吗?不,因此,现代人不应该批评这些哲学家所谓的时代科学对世界认识的“局限性”在当时的条件和物质条件下,他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去创造新的事物和质疑本质,从而与虚无作斗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面对包括数学、信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等诸多学科的加密艺术新领域,我选择用这种态度来规范自己的研究方法和创作动机:去创造,用经典去探索新的意义,去激励和激励更多的人,和更多的人呆在一起人们在未来几百年里,代表着21世纪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创造的特点,存在而不是软弱。我希望它永远和星星在一起。
文章标题:NFT爆发的前夜:用“现代性”探索科技与艺术的边界
文章链接:https://www.btchangqing.cn/81230.html
更新时间:2021年06月12日
本站大部分内容均收集于网络,若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