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区块链财经专访:金融科技三年发展规划进展如何?

财经专访:金融科技三年发展规划进展如何?

-摘要-

金融创新动力十足,百花齐放,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伪创新”鱼目混珠。柔性监管已成为我国监管创新的理念基础。要加强审慎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增强监管包容性,释放金融创新发展动力。

随着金融技术的发展,对监管创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经过前期的观察和探索,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加大了金融技术监管的创新力度。

2019年8月,央行发布《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年)》(以下简称《金融科技三年发展规划》),旨在完善金融技术监管的基本规则体系,努力打造普惠审慎的金融技术创新监管工具。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组织开展金融技术应用试点,引导金融机构运用科技手段提升金融质量和效率。

同年12月,金融技术创新监管试点在北京率先启动,今年扩大到上海、重庆+成都、深圳+广州、河北雄安新区、杭州、苏州等地区。

今年5月中旬,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委员会2020年第一次会议再次提出,要充分发挥人民银行的内外部力量,深入开展金融科技研究,加强研究成果与监管、应用和标准的衔接,为金融技术监管提供理论依据,为政策和制度的出台提供科学依据,为推动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会议强调,要加强监管技术应用实践,不断增强金融风险技术防范能力,增强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和渗透性。

目前,金融科技三年发展计划进展如何?北京启动的金融技术创新监管试点取得了哪些经验?作为一个新的试点城市,上海金融科技监管的思路是什么?

《财经》专访三位金融技术监管创新实践者: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党委副书记、副主任金鹏辉,中国人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霍学文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局长,均在本期《金融科技》专刊为读者呈现。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

李伟

包括审慎监管,

创新去伪存真

财经: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您认为商业银行应该如何在规划的指导下推进数字化转?

李伟:数字化转有助于金融服务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的延伸和拓展,更好地满足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对于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促进普惠金融发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明确了金融业数字化转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数据乘法是一个重要因素。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是金融机构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从产品设计到**营销,从流程优化到风险防控,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来源于数据,并依赖于数据。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对资本、技术、人才、知识等要素的效率倍增效应,全面推进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数字化,积极做好数据治理和深度利用工作,深度挖矿数据价值,释放数据潜力,实现金融领域数据的多向赋能。

二是发挥人工智能的主导作用。***总书记强调,人工智能是引领本轮技术革命和产业转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驱动的“头雁”效应。金融机构要借助机器学习、知识映射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加快全过程智能转升级,构建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的算法和模,提高金融多媒体数据处理和理解能力,不断创新智能金融产品和服务,使金融更加智能化、温馨化。

三是发挥网络新技术的作用。5g和物联网将网络延伸和延伸到任何对象,实现万物互联;区块链可以建立新的多方互信关系,推动互联网从“信息网络”向“信任网络”和“价值网络”转变,这与互联网的需求高度一致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服务。金融机构要利用好这些网络技术,借助传感器、电子围栏等手段,扩大金融服务半径,提高客户接入能力,将优质可靠的金融服务融入客户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推动普惠金融服务无处不在、精细化,助力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

四是发挥分布式技术的支撑作用。向分布式体系结构转是提高金融市场需求快速响应能力的重要措施。金融机构要以提高业务处理能力、确保系统安全可靠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云计算、分布式数据库、边缘计算等技术优势,实现快速交付,系统动态调整和灵活部署,增强对波动性和高度并发性金融业务的快速响应能力,不断优化和完善平安金融信息基础设施的服务水。

财经:目前,金融稳定委员会、国际清算银行等国际组织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金融监管机构都在积极探索金融技术创新监管工具。中国创新监管工具与国际接轨有何考量?如何从中国国情出发,鼓励应用创新,守住安全底线?

李伟:为应对新时期金融创新迅猛、风险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中国人民银行借鉴国际监管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探索打造既守住安全底线,又鼓励合理创新的金融技术创新监管工具。

从国际监管角度看,我们坚持灵活监管的理念,参照巴塞尔协议等框架体系,研究设计包容审慎的创新试错机制,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提供一个风险可控的真实市场,鼓励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上进行大胆创新尝试,及时发现和规避产品缺陷和风险,创造满足金融市场需求和监管要求的优质产品和服务。

从我国国情看,我国金融创新动力充沛,百花齐放,但也有不少“伪创新”掺杂其中。互联网金融的经验告诉我们,既可以鼓励创新,也可以抑制创新活力。因此,我们积极践行弹性监管理念,加强审慎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增强监管包容性,释放金融创新发展的动力。

在守住底线方面,要坚持合规、依法许可经营的原则。在传统“政府监管+制度自主”监管模式的基础上,引入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鼓励公众参与金融产品设计和监管,探索构建以人为本的新监管模式,多元共治金融技术治理模式。

在鼓励创新方面,要积极营造风险可控、普惠开放的创新环境,实现监管方式由被动监管向主动服务的转变,引导市场机构拥抱科技和监管,更好地接受现实市场的监管引导,深入培育科技创新,带动金融转升级,为服务实体经济、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提供动力源泉。

财经:近年来,数据资源越来越受到金融机构的重视,尤其是信贷融资领域,信贷融资已成为重要的创新动力。您如何看待利用数据提高融资服务质量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确保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

李伟: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基本战略资源。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是金融科技应用的重中之重,也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今年,中央出台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和机制的意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要运用金融技术和大数据,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度,为金融行业的数据治理和集成应用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指导。

新冠状病毒肺炎爆发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下发文件,指导金融机构加强制造业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小微企业和私营企业。

以往信贷过程中存在手续繁琐、时间长、抵押贷款、融资受限等诸多问题,较难满足疫情期间企业的迫切融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数据作为生产要素起着重要的作用,数据的良好利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以电力数据为例,电力是制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风向标。一些金融机构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利用电力数据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智能研究和判断,准确识别企业的融资需求。这不仅对真正需要的困难企业实施信贷政策,而且防范了投机套利带来的金融风险,有效地解决了金融危机“不敢放贷”的问题。

为更好地推进金融数据融合应用,2019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了与发改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的沟通合作。,加快跨行业、跨部门的数据融合,引导金融业对数据进行规划、管理、保护和应用,帮助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在促进数据元有序流动和高效使用的同时,坚持以数据安全为底线和红线,采取多种措施,推动金融机构全面加强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确保人民群众的信息安全和资金安全。

一是发布监管基本规则,明确个人金融信息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删除、销毁等全生命周期安全防护要求,探索建立分级、分类、分领域的数据管理模式。二是组织开展金融技术应用风险管理,从客户端应用软件、应用编程接口、业务系统等方面全面排查信息安全隐患,切实提高风险防控能力。三是加快金融app自律备案、风险监测、安全防护等工作,依托国家实施的统一认证体系,加强金融app质量管理,全面提升金融app风险防护水平。

金融技术面临着新的挑战,但金融算法和应用也不容忽视。您认为在智能算法管理中应该关注哪些问题?

李伟:近年来,金融与科技融合进入智能化阶段,全过程智能化金融模式正在形成。在此过程中,智能算法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逐渐从外围向核心渗透。智能算法的输入输出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变换和大量的神经元连接,中间的分析和决策过程是无形的,本质上形成了一个“黑匣子”,使得算法的安全性难以保证。因此,如何指导智能算法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笔者认为,至少应从安全性、可解释性、准确性和性能等方面做好智能算法的综合评价和安全管理工作。

一是保证算法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安全性是衡量智能算法抗攻击能力、鲁棒性和稳定性的综合评价指标,是判断算法是否可用的基础和底线。金融机构应从算法抗攻击能力、隐私保护、可追溯性等方面提高人工智能算法的安全保障能力,并在算法中注入“安全基因”,确保安全性与算法设计的同步性。

二是提高算法的可解释性。可解释性是评价智能算法内部逻辑、决策过程和预期目标是否清晰合理的主要指标。这也是判断算法是否适用的重要依据。为该算法的规范监督、选择和应用以及内部控制管理提供了参考。金融机构应将算法的可解释性集成到建模准备、建模过程和模应用的各个阶段,以确保样本分布合理、典特征选择和逻辑设计严谨。

三是提高了算法的性能。准确度、响应时间和吞吐量是评价该算法应用效果和预期目标的主要因素。金融机构应合理控制算法的训练时间,提高算法的TPS(每秒事务数)、QPS(每秒查询数)、FRR(错误拒绝率),以保证人工智能算法能够满足金融应用的要求。

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霍学文

创新监管试点项目

聚焦六条新干线

财经:2019年底,中国人民银行支持北京市金融技术创新监管试点。北京金融技术创新监管试点进展如何?

霍学文:2019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北京率先启动金融技术创新监管试点,着力构建符合中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金融技术创新监管工具。在第一批6个项目于2020年3月16日正式测试并向用户提供服务后,第二批11个项目于6月2日对外公布。

北京试点坚持创新导向、包容审慎的总基调,利民利企,稳步推进相关工作,既体现了科技创新带动首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果,同时也Convex显了北京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科技中心,从而为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推进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北京示范”

《财经》:北京试点应坚持哪些原则?

霍学文:目前,我国正处于金融改革的推进期、风险应对的收官期、监管技术的初级阶段。监管工具创新有待进一步探索,规范规则体系有待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逐步完善。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指导下,北京试点坚持服务人民需求和实体经济发展的根本宗旨。在设计机制和实施路径上,充分吸收国际监管沙箱经验,坚持中国特色,坚持资本定位,充分发挥北京优势,努力探索金融技术创新和监管的新途径。

北京市始终坚持“六个特点”的方针。

技术创新在全国首屈一指,技术创新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二是坚持创新,激发科技成果在金融业务场景深度应用中的活力和创造力。

三是坚持协同增效,构建“一个组织架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两个基本原则(制度准入原则、应用准入原则)、三种支撑手段(智力支持、平台支撑、科技支撑)的北京规划与共治,四大工作机制(监管协调机制、风险处理机制、纠纷调解机制、试点退出机制)和共治工作制度,坚持规则、方法、标准、流程等统一规范。

第四,为金融创新建立一个灵活的包容空间,为防范风险建立一个有价值的底线和空间。

五是坚持审慎,逐步扩大试点的内涵和外延,探索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提高监管效能。

六是坚持自律,加强制度自主、信息披露、产品宣传、社会监督,切实维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财经:北京市开展关爱创新试点有哪些考虑?在具体项目的选择上,会强调哪个方向?

霍学文:北京试点突出了“六个创新”的主线:一是激发新动能,推动金融机构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不断赋予金融业转升级以动力。比如,中国工农建设等国有银行的申报项目,都体现了加快商业银行数字化转的新成果。

二是探索运用金融技术引导资源向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配置的新途径,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比如,中国银行将打造集物流、业务流、信息流、资金流于一体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实现银行资金的科学准确配置。

新冠状病毒肺炎正是抓住这三个机遇的新机遇。新的冠状肺炎疫情加速了金融服务的非接触、在线和智能化进程。以“智能云商店服务”等为代表的一批项目致力于打造数字“一站式”金融服务模式,快速捕捉数字经济时代的市场需求变化,帮助微消费金融**匹配。

四是创新利器,提高金融风险技术防范能力。例如,移动金融云签名屏蔽等项目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密码学等建立风险控制模,构建风险智能感知平台,为智能金融服务打下安全基础。

五是创新服务,运用金融技术缩小数字鸿沟,实现普惠场景**滴灌支持,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如反映北京金融信贷营商环境优化新成果的ekyc项目,基于可信区块链打造“金融代码”企业电子身份证,实现企业信用信息的自动填写和多维验证,它是“小切口,大创新”的典应用,将填充数据项减少80%,节省审核时间40%。

六是引领新潮流。在北京试点项目中,一批****成果叠加展示,一批应用场景密集展示,一批金融科技企业创新能力发挥,技术、场景、场景的融合与提升,产业和金融生态反映了金融科技向智能化、高水平发展的新趋势。

财经:通过在北京的试点,您希望在金融领域实现哪些目标?

霍学文:北京试点已经实现了“六个能力”

一是金融科技应用能力显著提高,金融创新活力不断激发。安全可控、先进高效的金融技术应用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是金融服务能力稳步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逐步扩大,优质金融产品供给不断丰富,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科技、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取得新突破技术创新等。

三是金融风险控制能力不断提高,金融安全管理体系逐步形成,金融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逐步完善。

四是金融监管能力不断增强,金融技术监管基本规则和制度探索迈出新步伐,金融技术创新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初步形成。

五是金融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巩固,金融科技标准体系日益完善,消费者金融素养不断提高,与金融技术创新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六是金融科技生态能力迅速形成,培育壮大了一批具有国际声誉和影响力的市场主体,加强社会组织和专业服务机构对金融科技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快形成开放、合作、共享、共赢的金融科技产业生态体系。

下一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金融监管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以试点工作为契机,北京市将充分发挥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叠加优势以及国家金融管理中心,深入推进金融科技“八一工程”,不断巩固试点成果,不断形成新平台、丰富新元素、拓展新领域,系统构建国际**的金融科技创新生态,促进金融科技长期稳定发展。

金鹏辉:

五年建成金融科技中心

财经:今年以来,上海加快金融科技中心建设。上海金融技术中心的建设规划和目标是什么?

金鹏辉:近年来,全球金融科技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易纲总裁在2019年和2020年陆家嘴论坛上指出,未来全球金融业的增长点和竞争力将主要体现在金融科技上。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离不开金融技术的支撑。上海要重点建设金融科技中心等“五个中心”,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2019年初,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委发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要求加强金融技术研究和应用。上海市认真落实《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年)》。今年年初,专门出台了《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加快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把上海建设成为技术研发高地、创新应用高地、产业集聚高地,人才聚集高地、标准形成高地监管创新试验区将把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中心。

在总行的指导下,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积极配合上海市政府推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科技生态系统开始,深化金融科技成果应用,加大新兴技术研发力度,不断优化金融服务,加强长三角金融科技合作共享,提高金融技术风险管理水平,并从提高科技监管效率、加强人才培养和合作交流等八个方面提出了40项扶持措施。

同时,要坚持“两轮驱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一方面,成立金融科技工作组,加强金融科技前沿理论与应用研究。另一方面,以扎实开展金融技术应用试点和金融技术创新监管试点“两个试点”为契机,积极探索金融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会同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创新金融技术监管。

下一步,在总行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会同市有关部门和市场主体,重点开展金融科技的理论研究、技术应用、业务开发和风险管理等工作,不断打造金融科技领域的“上海标准”,更好地展示全球金融科技产业发展的“上海实力”,建设国际**的金融科技中心,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实现弯道超车。

财经:上海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中心?

金鹏辉:金融技术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金融科技中心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完善的金融要素体系和强大的科研创新基础。近五年来,上海在国际金融中心排名稳步上升。上海拥有完备的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可以为金融科技发展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

同时,上海还拥有众多知名大学、科研院所、科技企业以及张江等高科技园区。许多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相继在上海成立了金融科技公司,使上海具备了将****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金融技术应用的能力。

今年5月,上海启动金融技术创新监管试点后,相关主体非常踊跃。在很短的时间内,收集了32个申报项目。经过几轮筛选,首批8个项目进行了公示。这些项目质量优良,综合运用了多种前端技术,体现了上海市场主体强烈的创新意愿和较强的技术实力。此外,上海拥有中国唯一的金融法院,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也落户上海,可以为金融科技规范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下一步,我认为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更好地利用上海的比较优势:

一是要充分发挥试点优势,以推进金融技术创新规范化和监管试点工作为出发点,为上海金融技术创新应用提供安全便捷的试验环境,选拔培育一批创新人才,广泛适用和良好的示范项目,推动形成了一批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的“上海标准”

二是发挥自贸区新港区金融试点优势,以金融技术带动金融改革创新,以金融技术提升开放条件下的金融管理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

三是充分发挥上海金融体系完备和科技创新板的优势,为优质金融科技企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四是充分发挥促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优势,更好地整合长三角三省一市的优势金融科技资源,依托G60科技深化金融科技产业集聚技术创新走廊,营造良好的金融科技生态系统,加快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

终点

作者张伟(财经记者)

(本文发表于2020年8月3日《金融技术》专刊《财经》)

温馨提示:

文章标题:财经专访:金融科技三年发展规划进展如何?

文章链接:https://www.btchangqing.cn/81141.html

更新时间:2020年08月09日

本站大部分内容均收集于网络,若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区块链

大盘如期下跌,正式进入调整区间

2020-8-9 15:17:33

区块链

今天我们向大家推荐所有的路

2020-8-9 15:49:5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