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双循环”的政策思路。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许多问题都是中长期的。要从持久战的高度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外二元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建立防疫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协调机制社会发展。”
从国内看,尽管受疫情影响,但基本经济形势没有改变,发展空间仍然巨大,国内经济政策仍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我国也存在突出的结构性问题,需要“努力突破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促进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其中,效率更对应于生产环节,更强调“高质量发展”,公平更对应于分配环节。公平分配将使生产和消费的流通更加顺畅。区块链的应用有望加速中国经济的“内循环”运行,在巩固经济基本面的韧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各要素的市场化配置能力。
目前,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突破和应用,采用区块链的链式存储结构,保证数据不被篡改,并使用加密技术来确保用户隐私。区块链技术利用分布式共识算法确保数据**,正在构建一个新的分布式技术架构,将成为新一代的信息基础设施,使个别组织和个人在统一共识的规则下自主提高合作效率,有利于增强经济韧性,是经济周期的有力支撑。
事实上,区块链作为一种内循环加速器,早就有了线索。2019年10月24日,**中央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中强调,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加快区块链技术发展和产业创新。由于区块链对于生产方式创新的重要性,各地政府都把区块链的发展放在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相关政策也进入快车道。
以下是过去两个月中国区块链政策的总结。可以看出,北京、深圳、上海、江苏、海南等省市自5月25日起陆续出台区块链相关政策。从政策内容来看,大部分政策聚焦于区块链的技术、产业和应用,对企业培育、创新研发、加速落地等方面给予了更多描述。
从具体应用来看,区块链作为一种新兴的基础设施,在传统产业的生产、分销、流通、消费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并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区块链+金融(要素配置):聚焦发展方向,加速应用
目前,在金融领域,我国需要提高金融市场的定价能力,加快金融体系的建设,弥补不足。一方面为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提供资金保障,另一方面促进产业结构转以太坊,促进企业主体重组和要素资源重新配置。由于区块链本身的分布式存储和加密技术,能够实现权利的穿透性确认,对金融要素的优化配置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区块链在数字货币、支付结算、智能合约、金融交易、物联网金融等金融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备案区块链信息服务项目730个,其中金融类项目112个,占项目总数的15.34%,体现了区块链金融在未来区块链项目中的重要地位。
图1智能供应链金融平台产业生态
来源:德国情报链
7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推进区块链技术规范应用的通知》和《区块链技术与金融应用评价规则》,**明确了区块链的定义,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提供系统的评估规范,建立和完善区块链技术应用的风险防范机制,定期开展外部安全评估,推动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标准应用中的应用。
近日,央行以区块链为基础技术之一的数字货币DCEP将与美团、滴滴等互联网企业进行试点运营。这也释放了央行的信号,证明当前数字货币已经基本完成技术开发并进入成熟阶段,并将逐步推动数字货币应用场景的实施。未来,央行数字货币DCEP实施后,将给区块链相关应用组合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规则》和DCEP的实施,也意味着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将开放统一规范的区块链技术金融应用,可以极大地推动区块链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全面优化创新中国经济双循环中的金融要素配置。
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生产端):目前处于探索阶段,未来应用前景广阔
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制造业粗放式发展模式在内部流通生产端无法延续。要向精细化、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方式转变,在劳动要素和生产方式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工业互联网是推动制造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动力,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互联网的本质和核心是通过工业互联网将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和客户紧密联系起来,形成跨设备、跨系统、跨工厂、跨区域的互联互通。
区块链技术是一种新的基础设施和分布式计算范式,具有去中心化性、数据不可伪造性和可追溯性等特点。它可以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形成要素、主体、平台全连接的新以太坊生产方式。它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图2区块链在工业互联网中的应用
图片来源:陀螺研究所
7月15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就业扩大的意见》,提出要提高要素效率,平稳经济周期。探索生产资料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改革,大力推进实物生产资料数字化,探索运用区块链技术完善多重价值传递和贡献分配体系。
目前,中国正在逐步探索区块链与工业互联网的有机结合。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发布的《关于2019年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名单的公告》中,一些企业将区块链引入工业互联网,如海尔的服装互联网、浪潮的质量链等,中国电力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中电云网络平台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服务解决方案”在名单中。
区块链+物流供应链(流端):多种应用场景,潜力巨大
近年来,全球供应链分工与合作体系调整加快,全球供应链风险逐渐累积,已成为各国贸易摩擦的关键原因。在这种疫情下,防疫隔离需求需要避免生产要素的大规模流动和聚集,对生产消费和供需双方造成巨大冲击,全球供应链体系面临重建危机。物流是供应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商品流通、要素流通、供需衔接的有效途径。
在经济内部循环中,我国迫切需要连接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从而消除实体经济各个环节的阻滞,使产业进行新一轮的转移和改革,大力刺激内需,形成内外双闭环,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
供应链是由许多参与者组成的。不同主体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交流与合作,是一种复杂的博弈关系。信息不对称是由时空、技术等因素造成的。一方面,交易的一方可以设置贸易壁垒牟利,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整个系统的交易成本。
通过透明可信的规则,很难伪造、篡改和可追踪的区块链数据结构。区块链可以促进单个组织和个人在统一共识的规则下自主提高合作效率,从而构建现代协同供应链系统,真正实现供应链系统的业务流、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一体化,解决供应链中的信任危机与信息不对称问题。
图3 e-linked仓单区块链平台
来源:生产链编号处
目前,区块链在物流供应链领域的应用场景主要中心化在流程优化、供应链协同、物流与供应链信用报告、电子仓储、可追溯性、供应链金融、物流跟踪等场景。根据《2019年中国物流与供应链产业区块链应用白皮书》,2019年全国共有136个物流供应链产业区块链应用落地项目。物流和供应链金融是区块链应用的**落地场景,占比超过41.9%。
区块链+民生(分销端):应用广泛,已经进入快车道
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息息相关。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更需要实施改善民生的政策,为社会稳定打下基础,缓解经济转以太坊升级带来的社会压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民生领域,一方面要提高要素效率,保障就业制度。另一方面,要在食品、医疗、养老等民生重点领域,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增加民生福祉,维护社会稳定。
2019年10月24日,**中央总书记在第十八次《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集体研究》中指出,要探索“区块链+”在民生领域的应用,积极推动区块链技术在教育、就业、养老、**扶贫、医疗卫生、商品防伪、食品安全、公益、社会救助等领域的应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智能、更便捷、更好的公共服务。
图4招商银行区块链电子发票
来源:招商银行
目前,区块链已经广泛应用于民生领域。阿里巴巴、腾讯、平安、百度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开发区块链服务平台,在证书存储、溯源、社会救助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城市服务范围来看,截至2019年底,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近97个公共城市节点区块链服务网络(BSN)已完成或正在部署中,银联共识节点集群服务已正式投入使用。
此外,在政府服务领域,根据《区块链助力中国智能政府发展进入快车道》报告,政府应用在政府采购区块链项目类别中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2019年公布的政府招标采购项目中,区块链相关项目有31个,其中区块链+政府项目12个。
结论: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新基础设施有望发挥关键作用
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内外形势下,中国经济双循环势在必行。中国正面临着生产关系重构、生产要素重新界定、商业形态重构的新时代发展格局。如何培育和壮大新动能,激发创新驱动的内生动力,使外向以太坊经济向内回归,成为中国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当前,世界正进入信息时代。以区块链、5g、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扶持传统产业,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外部形势看,推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在数字经济浪潮中成为科技强国的关键举措。从内部发展来看,新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成为中国短期内投资稳定增长的重要突破口。
区块链作为新基础设施的成员之一,在信任自治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通过透明可信的规则构建了难以伪造、篡改和可追踪的区块链数据结构。创新互联网底层逻辑,构建未来以“计算与存储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成为新一代基础设施的“基地”,在工业互联网、民生、金融、供应链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可以预见,在新的经济格局下,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以太坊基础设施有望发挥关键作用,区块链无疑将成为我国内外部经济转以太坊的重要环节。
文章标题:区块链+:经济“内循环”加速器
文章链接:https://www.btchangqing.cn/80621.html
更新时间:2022年10月13日
本站大部分内容均收集于网络,若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