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区块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要人物及性格特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要人物及性格特点和事件)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要人物及性格特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要人物及性格特点和事件)

原创作者:余世亮

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创作了一部自传体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通过记叙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

本文标题是想借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问,通过讲述凌统从不谙世事的未成年人,成长为一代“国士”的心路历程,解读人才成长之规律。

为了讲清楚凌统是怎样成为一名国士的,本文重点分两部分讲述:第一,凌统是一个怎样的人?第二,他是如何修炼使自己成一名国士?

一、凌统是一个怎样的人?

凌统(189年-217年),字公绩,吴郡馀杭(今浙江杭州市余杭区)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凌操之子。概言之,凌统是一个苦命人、更是奋发向善者。

(一)少年丧父。在中国古代以男性为社会的中心,一旦父亲死亡,整个家庭将陷入窘境或者无法生活。还有,父亲往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给孩子以阳刚之气,决断的勇气和能力。这是女性所缺乏的,所以少年丧父被列为三大悲之首。

凌统的父亲凌操,吴郡余杭人。为人侠义有胆气,早年跟随孙策转战江东。每从征伐,常奋勇当先。驻守永平(今江苏溧阳),平治山越,百姓威服,被任命为破贼校尉。

建安八年(203年)十一月,从孙权第一次西征江夏黄祖,凌操轻舟当先,杀入夏口,破敌前锋,却不幸被甘宁射杀。《吴书》载:甘宁以善射,将兵在后,射杀校尉凌操。

凌统时年十五岁,身边的许多人都称赞他,孙权以凌**于国事,凌统属于烈属,故拜他为别部司马,**破贼都尉,代其父统领父亲生前的兵士。

(二)将功赎罪。据《三国志》所载的《周瑜传》《孙瑜传》记载:建安十一年(206年),周瑜督率100孙瑜等人讨伐麻屯、保屯,将二屯的首领斩首示众,俘虏了一万多人,之后,周瑜回来防守宫亭(注,即宫亭湖,今鄱阳湖)。又据《方舆纪要》卷七十六称:“麻屯口在武昌嘉鱼县陆口东,保屯地盖相近。”

《三国志·凌统传》记载,“后来,凌统随从孙权平讨山贼。孙权击败保屯的山贼后,率先回城。剩下麻屯敌人有万余人,由凌统与都督张异等人留下围攻,并约定好进攻日期。”据此说明此次战役,开始是由孙权率领各路军进攻保屯的山贼。正因为该战役原总指挥为孙权,因此,该战役参加的将领就不可能只有别部司马凌统或者名不见经传的都督张异,而应该由江东集团***别的将领,比如周瑜、孙瑜等人参与其中。

基于此,凌统参加的保屯和麻屯之战,就是《周瑜传》《孙瑜传》记载的麻屯和保屯之战。而凌统和都督张异这些低层次将领,仅仅是参与麻屯和保屯战役中的某个局部战斗。

com如果说建安八年(203年)凌统为15岁,那么到建安十一年(206年)参加麻屯和保屯战役的凌统也才18岁。按照当时“二十而冠”的说法,此时凌统还属于未成年人。烈属身份,外加孙权的厚爱,年轻气盛的凌统还真不把多少人放在眼里。而与凌统一起承担攻城任务的都督张异又是一个刚勇任性的人,如此组合自然不可能配合得好,而内斗悲剧竟然是从凌统和张异聚众酗酒引起的。事情经过如下:

凌统和都督张异等人将围攻山贼的日期,都确定了。战前,凌统与都督陈勤聚会饮酒。陈勤刚勇任性,借主掌酒会,欺凌满座同仁,举酒罚酒都不按规矩。凌统痛恨张异轻侮傲慢,当面指责他的过错不被采纳。陈勤怒骂凌统并连及凌统的父亲凌操,凌统流着泪不作声,众人因此罢席。陈勤乘着酒性横蛮不讲理,又在路上侮辱凌统。年轻气盛的凌统忍受不了,拔刀砍伤陈勤,几天后陈勤便死去。

到了此时,凌统才知道害怕了!为了报答孙权的知遇之恩,到了进攻麻屯的日子,凌统说:“我不死没法谢罪。”以此激励士兵,亲自冒着飞箭礌石出击,所进攻的一面,即时被攻破,其他将领乘胜进攻,终于大获全胜。回军后,凌统便让人将自己捆绑起来到军法处自首。

孙权了解凌统砍伤张异的前因后果,并没有严厉惩处凌统,相反称凌统在麻屯和保屯战役中勇敢奋战,功过相抵,大事化小了,小事化了。

(三)杀父之仇。建安十二年(207年),甘宁带着部下投奔东吴孙权,终于离开了困局十三年(194年—207年)之久的荆州。而此时的甘宁,已由一位英姿勃发的青年,变成了满脸沧桑的五十多岁大叔。

凌统的父亲凌操,是在建安八年(203年)攻打黄祖时被甘宁射死的。现在杀父仇人甘宁来到江东,并成为同事,这让19岁的凌统愤愤不平。杀父之仇不能不报,然而孙权却命令凌统,不得与甘宁结仇,这让凌统非常痛苦!

1.踏上仇恨地。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第二次出征江夏。这次征伐,以周瑜为前部大督,以刚刚升职为偏将军的董袭和年轻破贼都尉凌统,以及平北都尉吕蒙等三人为前部先锋。这对凌统来说,征讨江夏既是踏上仇恨之路,又是走上复仇之路。

凌统作任前锋,他率数十名健儿乘坐一条舰船深入敌后数十里侦察情况,路上遇到黄祖的部将张硕,凌统将其斩首,其他敌兵连船带人全部俘获。

吴军各路齐进,兵至沔口城下,之后吴军又顺利攻下沙羡,并屠城。黄祖父子弃城而逃,孙权下令追捕。没过一天,好消息便传来,黄祖在逃亡途中被吕蒙手下的冯则斩首。黄祖的儿子黄射下落不明,有可能死于此战。

凌统被孙权荣任为承烈都尉,以示其继承并完成了父亲凌操的意愿。

在此做一说明,孙权采纳了甘宁策划的西征黄祖之计,但孙权并没有让甘宁直接参与军事行动,第一,他曾是黄祖的属下;第二,黄祖部属中不少人是他的朋友;第三,最为重要的他曾射死了凌统的父亲凌操,“凌统怨宁杀其父操,常欲杀宁”,所以他们很难相互配合。孙权自然会考虑这些情况。战后,孙权没有忘记甘宁之功,不仅授兵,而且在处理黄祖部属问题上还给了甘宁很大面子。

2.刻意回避凌统。建安十三年(208年)凌统参加了赤壁之战,随后又在周瑜率领下参加了江陵战役。

甘宁曾在刘表统治下的荆州效力了十余年,深知夷陵(今湖北宜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于是在江陵战役中向周瑜献策,由他率兵从小路取江陵上游的夷陵,以便东西夹击曹仁,迫使其北撤。周瑜命他统兵前往,甘宁日夜兼程,果然一举占领,于是,据守夷陵城中。

曹仁见势不妙,立即派五六千人去围攻夷陵,企图一举夺回这一战略要地。当时甘宁手下只有数百军士,加上破城新增的兵员,也不过一千人。曹军在城外搭设高台,连续几天,从上面向城中射箭,箭密如雨,军吏胆战心惊,唯甘宁谈笑自若。甘宁派人出城向周瑜求援。

在吕蒙的建议下,周瑜留下凌统守卫后方,率军驰援夷陵,大破曹军于夷陵城下,所杀过半。曹军乘夜逃走,途经木柴堵塞的险路,无奈,骑马者皆弃马徒行,周瑜率兵追赶截击,获得战马三百匹,军威大振。

为什么周瑜要留下凌统守卫后方,而由自己和吕蒙去救甘宁,就是因为甘宁与凌统之间有着血海深仇,大家都刻意护着凌统,竟然避免他与甘宁发生冲突。

在此战中,凌统跟随大都督周瑜参加赤壁之战,承接以往彪悍的作战风格,一路奋勇厮杀冲锋在前。随后,凌统又继续跟随周瑜进攻曹仁,一路积累战功由都尉晋升为了校尉。

3.有仇不能报。尽管大家都小心翼翼,尽量不让凌统和甘宁两个冤家聚首,可是百密必有一疏,吕蒙有一天在家里举办酒宴,邀请同事前来喝酒,凌统与甘宁都在被邀请之列。

当晚的宴席气氛,说有尴尬就有多尴尬,凌统眼睛牢牢盯着甘宁。喝到有七八分醉意,唰地站起身来,对吕蒙说:“吕大人,末将愿意舞刀助兴!”凌统抽出腰间佩刀,宴会厅瞬间被一片刀光笼罩。

而这个刀光,暗藏着杀气,逐渐往甘宁的座位靠近。甘宁是什么个性,怎能允许别人对自己挑衅,双手也立刻拔出短戟表示:要舞刀是吧?老子陪你舞。

眼看两人兵刃就要擦出致命的火花,咣当一声巨响,凌统的刀、甘宁的短戟,同时被一面盾牌弹开,盾牌底下站着一个人,那就是本次宴会的主人吕蒙。吕蒙硬生生**凌统、甘宁两人中间,他们纵有万般不舍,也只好悻然地收起兵器离开。

经过吕蒙这一搅和,本想着借酒醉报仇的凌统,已经清楚杀父之仇已不能报了,一时间悲愤之情难以自抑,竟当场放声大哭起来。

凌统为什么在宴会上放声大哭?凌统知道这次杀不了甘宁,之后凌统要报杀父之仇已不可能了。更让凌统难以接受是,他的父亲凌操,就是为了给孙权报杀父之仇而牺牲的。自己父亲为他人复仇之战而被杀,可是杀父仇人就在眼前却不能将其杀了,既是一种悲哀,更让他难以忍受的耻辱。

多少事,不是自己想做就能做的;多少人,自己不想交往却不得不在一起工作或生活,这就是做人的无奈,真是世事弄人呀。

当然话又说回来,当时甘宁在敌对阵营,他射杀凌操,这账应该算在黄祖身上。现在甘宁投奔过来,凌统与甘宁是战友了,凌统要杀甘宁就是违反军令了。从表面上看,孙权的处理甘宁和凌统之事,好像是不偏不倚,其实严重偏向凌统。甘宁和凌统之间的争斗,**之人是凌统。在军中,内斗相杀是大忌,凌统为了“私怨”想要杀死甘宁,已经严重违反了军法,按律当斩。可是,孙权却和稀泥,就是在偏袒凌统!

俗话说,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凌统拔刀砍向甘宁也就不足为奇了。其实对于这事的处理,连孙权都感到有些难办,**只能先把两人调得远远地。

(四)浴血鏖战。凌统名列江东十二虎臣,战功卓著。凌统除参加上述麻屯和保屯战役,江夏战役、赤壁之战、江陵之战之外,还参加了皖城之战、南取三郡之战和合肥之战。

1.皖城之战。建安二十年(215年),吕蒙建议孙权应该拿下皖城,从而削弱曹军,孙权采纳了这个建议。这年五月,适逢天降大雨,使得江河水位上涨了很多,便于行船。孙权借此天时率军由水路乘船沿江而上,进攻皖城。在此战中,吕蒙力主速战速决,并推荐甘宁为攻城先锋,并顺利破城。

凌统也率部参与了此战,虽然此战的首功是吕蒙,次功是甘宁。由于吕蒙推荐甘宁为先锋,凌统心中既有不服也有不甘,因此作战更加勇猛,也取得了很好的战绩,因而战后他被晋升为中郎将一阶,升为荡寇中郞将,同时还被任命为沛国相。

当然,此时沛国还是曹魏的领地,所以这个沛国相其实仅仅只是遥领,也就是个虚职,不过这种遥领虚职的情况在三国时期也比较常见。

2.南取三郡之战。孙权从曹魏手里拿下了皖城,还没高兴没过多久,就得到消息,刘备经过两年的进攻,已占据了整个益州。孙权便想到了找刘备讨回荆州(实为江陵),结果被刘备拒绝。

这下孙权的火儿可压不住了,他下令吕蒙率两万兵士去攻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让凌统率部协助,由吕蒙全权指挥。刘备听说后,见形势危急紧迫,匆忙从蜀郡率军五万赶到公安,令关羽统军为前部,号称三万,赶到益阳与鲁肃对峙,并争夺三郡。

吕蒙率军顺利拿下三郡后,与凌统一起赶到益阳,协助大都督鲁肃对抗关羽。双方剑拔弩张的态势一直持续到建安二十年(215年)四月。

因为到了四月,曹操亲率大军前往进攻汉中的张鲁。刘备一看这情况不妙,汉中可以说是益州的门户,曹操如果拿下了汉中,要是顺势南下,就直接威胁到了刚到手的益州。为了避免益州有失,刘备主动派使者向孙权请和。

而孙权认为曹操率大军出征汉中,正是守备空虚的时候,便想乘机攻取合肥,因此也同意罢兵。双方议定,孙权把零陵郡还给刘备。最终,长沙、江夏、桂阳归属孙权,南郡、零陵、武陵归属刘备,双方以湘水为界,平分了荆州。

和谈成功后,刘备方继续留下关羽以南郡为大本营坐镇荆州,刘备自己则率领大军回到西蜀防备曹操南下。吕蒙则带领着凌统和甘宁等众将率部从益阳返回。

3.合肥之战。孙权派出探子,探知曹操的合肥城只有张辽、李典、乐进带着八千多人马在防守。于是孙权等吕蒙的部队返回后,因凌统协同吕蒙作战以及对抗关羽之功,升凌统为右部督。并于这年八月,孙权率领吕蒙、甘宁、凌统、蒋钦、陈武、潘璋、贺齐、徐盛等一众江东武将,各统兵马,总计十万大军奔赴合肥城,是志在必得。这在当时的江东来说,几乎可以说是接近倾巢出动了。

面对孙权亲自率大军围城,张辽选择的是主动出击,趁江东军刚刚赶到,阵脚不稳之时,于当日清晨率八百敢死队突击江东大营,力挫了江东军的士气,使得江东军对合肥的这支守军心存畏惧,导致士气十分低迷,十万江东军围攻合肥八千守军居然接连十几日攻不下来。

不仅如此,江东军中开始有疫病蔓延。无奈之下,孙权只好撤围退兵,却因为撤军安排得过于大意,孙权自己成了殿后之军,被张辽抓住机会,倾全城的数千兵马而出,追击孙权殿后的两千将士,竟然形成了曹吴的以多对少的局部优势。

孙权见状赶紧派人追赶大军的前部回来救援,然而前部已经走远,要调头回来已经来不及了,形势是万分危急! 江东众将见状赶忙冲到孙权周围守护孙权撤退,甘宁、吕蒙、蒋钦、潘璋、陈武,纷纷亲自持趁手的兵器抵挡魏军。

我们说了凌统刚刚升任右部督,这个右部督啊,是孙权的禁卫军统帅,也就是说凌统是孙权的亲兵卫队的新统领。如此万分危急的时刻,凌统果断的率领部下三百亲兵赶到孙权身边,如拼命三郎一般冲入敌阵,是奋勇厮杀!

凌统左右的士兵全都阵亡,凌统也受了伤,他还奋力杀死几十个敌兵,一直到估量着孙权脱了险,凌统才肯退出战场,而连接南岸桥已断绝,穿着铠甲的凌统潜入水中进行潜泳,游到南岸。

在撤军途中,孙权已经到了船上,忽然见到凌统活着回来,既大惊又大喜。凌统却痛心自己亲随都战死了,没有一人回来,悲痛之情难以克制。孙权用自己衣袖给凌统擦干眼泪,对他说:“公绩(凌统,字公绩),死的已然死了。只要有你在,还怕没有人吗?”凌统受的伤很严重,孙权于是留他在船上,帮他全部更换衣服。他的伤口多亏卓氏良药,才得不死。战后,凌统任为偏将军,孙权授给他的兵士数目增加一倍。

在此还需说明,在此番攻打合肥的战役中,在大敌当前的关键时刻,凌统和甘宁二人能抛开私怨,团结对敌,这是难能可贵的。或者说,此时的凌统已经放弃个人私仇,以国家利益为重。

二、国士凌统是怎样炼成的?

《三国志·凌统传》记载:“虽在军旅,亲贤接士,轻财重义,有国士之风。”大致意思是说,虽在军旅之中,凌统能亲近接纳贤士,轻钱财,重道义,有国士的风度。陈寿不仅将凌统列入江东十二虎臣榜,而且将凌统名列为“国士”行列,这是陈寿对凌统特别高的评价。

(一)从狭隘个人复仇心理,升华为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理想。“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这条春秋大义**裸地支持子报父仇。当时社会倡导的是,父亲被杀,儿子如果不去为父报仇就不配当儿子。虽然凌统父亲凌**于江夏战役,当时甘宁在敌对阵营,他射杀凌操,这账应该算在荆州黄祖身上。但是不管怎么说,射杀父亲的直接凶手是甘宁,因此凌统要复仇是可以理解的。

凌统**还是走出了狭隘的个人复仇阴影,在皖城之战、益阳与关羽对峙,甘宁与凌统都在同一战场上,他们之间没有再发生冲突,特别在合肥战役中,凌统和甘宁在逍遥津保护孙权过程,同心协力、共赴危难,足以说明凌统有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理想。

(二)从易怒暴躁的个性特征,升华为严于律己、谦虚博爱、注重品性修养。凌统的易怒暴躁的个性在参加麻屯和保屯战役中,与都督张异之间的内斗体现得淋漓尽致。虽然都督张异的脾气也差,其“刚勇任气”,甚至还辱骂凌统及其父亲,但是张异毕竟是他的领导,也年长于凌统,如果当时凌统能够忍让一时,那么就可能不会发生用刀砍伤张异的恶性事件。虽然事后凌统投案自首,将功赎罪,但是这些“认罪”行为,都无法弥补在战前杀伤自家将领的严重后果。只不过“浪子回头金不换”,从这之后,吸取教训的凌统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他开始注重品性修养了。

据《三国志·凌统传》记载,凌统完成山中招募军士的任务之后,刚好经过自己的老家,于是他轻装简从,徒步进入县衙,见到长吏们之后“恭敬尽礼”。除此之外,在与多年没有见过面的乡邻们接触的时候,也没有一点架子。他的举动使他在自己的家乡也留下了很好的名声。在这一段记载当中,史学家陈寿所用到的几个关键词汇,都是对凌统“谦虚博爱”特点**的证明。

(三)从张扬个人英雄主义,升华为气节雄壮、忠诚信义、发扬团队精神。《三国志·凌统传》主要是围绕凌统“武猛胆大”这一特质展开的,充分体现了凌统的英雄气概和敢于斗争的精神风貌。但是,陈寿在塑造凌统这位英雄形象,在前期和后期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比如,在麻屯和保屯之战中,凌统亲自冒着飞箭礌石出击,所进攻的一面,即使被攻破,体现的是个人英雄主义。而在之后的战役中,充分发挥集体力量,特别在合肥战役中,他的三百亲兵全部阵亡,“凌统心痛亲近的士兵没有一个返回,悲痛得控制不住自己。孙权用衣袖替他擦眼泪,对他说:‘公绩,死的已经死了,只要你还活着,怎么担心没有人?’”这时的凌统已经放下高高在上的将军之位,与普通战士的喜怒哀乐融为一体了。

(四)从盛气凌人,甚至敢于冒犯领导,升华为仗义疏财,礼贤下士。在《三国志·凌统传》特别记载这样一件事:同乡的盛暹前去投靠孙权的时候,正好到了晚上,已经休息了的凌统听说盛暹来投的消息,心里面非常高兴,也顾不上太多的礼节,随便披了一件衣服就跑出门去迎接,“摄衣出门,执其手以入”。这个小故事,一方面证明了凌统对待人才贤士求知若渴、极其恭敬的态度;另一方面则又说明了他心胸博大、不嫉贤妒能,“其爱善不害如此”。

《三国志·凌统传》还记载,由于凌统非常爱护士卒而又轻财重义,在当时的名声也很广,所以在他招募士兵的时候,很多人都是慕名投靠,“统素爱士,士亦慕焉”。凌统此行的收获也很大,“得精兵万余人”。

当然,凌统的成长与孙权对凌统的信任和重用是分不开的,或者可以这样说,凌统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有孙权刻意培养的因素。只不过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

三、国士有标准吗,对后人有何启示?

(一)陈寿眼中的“国士”。《三国志·凌统传》记载:“虽在军旅,亲贤接士,轻财重义,有国士之风。”大致意思是说,虽在军旅之中,凌统也能亲近接纳贤士,轻钱财,重道义,有国士的风度。

在《三国志》里,史学家陈寿只对极少数人的评价用了“国士之风”“国士之量”之词,比如,在《关羽传》《张飞传》中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吕蒙传》称,“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己,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另外,在《孙登传》里,孙登给孙权临终上疏时称,“范慎、华融矫矫壮节,有国士之风。”

还有,董昭针对当时不良的社会风气上疏魏明帝《董昭传》称,“窃见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

而在《陈登传》借用刘备对陈登的评价,从反面述说,许汜做了一名国士不应该做的事。刘备说:“君(注,指许汜)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陈登,字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表大笑。

(二)陈寿确定的“国士”标准。综合三国人物的国士之评定,三国时期的国士,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一国俊杰。其国士之风,就是那种理想崇高、气节雄壮、注重修养、严于律己、礼贤下士、忠诚信义、仗义疏财的风度。

何为国士?简言之,是指一国之中才能***的人物。根据现代评价角度来说,这些国士的**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德、能、勤、绩、廉。而它们各方面的地位是:

第一,“德”是核心,即政治思想品德是核心,德的地位处在“首要”位置。

第二,“能”是本领,能的地位处在“重要”位置。

第三,“勤”是态度,是对本职岗位事业勤奋敬业的态度。勤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勤的地位处在“必要”位置。

第四,“绩”是成果,是考核的重点,绩的地位处在“重点”位置,或者说处在“落脚点”位置。

第五,“廉”是操守,是开展工作的人格保障。

(三)对后人启示。凌统的一生,是短暂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他从一个不谙世事的15岁未成年人,成长为东吴名将,甚至被誉为“国士”,这对后人有很大的启示,主要体现以下三点:

第一,没有磨炼难成国士。正如孟子所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第二,人生短暂,做事不会等待。凌统少年丧父,15岁时孙权让凌统掌管其父留下的军队,成为别部军司马,而到他29岁时就英年早逝。犹如一棵幼苗刚长成小树,就被狂风暴雨连根拔起,失去继续成长的机会。可是,本文主人公凌统却是牢牢抓住了难得成长期,就在短短的14年里,成就自己,名列江东十二虎臣,并有了“国士”的美誉。

正因为如此,孙权得知凌统去世消息,捶床起坐,哀痛不能自止,并连续几天减少膳食,谈到凌统就流下眼泪,并让张承撰写铭诔表示哀悼。凌统的儿子凌烈、凌封,都只有几岁,孙权收养在宫中,对他们亲爱如同自己的孩子,宾客进见时,便叫来给人看,说:“这是我的虎子。”到了八九岁时,便派葛光教他们读书,十天让他们骑一次马,追记凌统的功劳,封凌烈为亭侯,交还凌统曾带过的那些士兵。

后来,凌烈因犯罪被免除爵位,凌封又承继爵位带兵。

第三,国士要靠用心培养。《三国志·朱然传》有这样一句话:“自创业功臣疾病,权意之所钟,吕蒙、凌统最重,然其次矣。”意思是说,对创业功臣患病,孙权心中所关注的,吕蒙、凌统最重,其次就是朱然了。而孙权在三位功臣生前互动来看,孙权对凌统的培养是最为重视的。

千锤百炼始成钢。古代文献中,“百炼”一词始见于东汉末年。东汉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曹操命有司制作五把“百辟”宝刀,“百辟”且又称“百炼利器”。其子曹植写有《宝刀赋》:“炽火炎炉,融铁挺英,乌获奋椎,欧治是营。”这些诗句对炼制宝刀的场面做了生动的描述。三国时期,孙权有一把宝刀名叫“百炼”。据说孙权这把“百炼”宝刀,现珍藏在鄂州市博物馆三国历史文化陈列室内。孙权打造并使用“百炼”宝刀,说明孙权懂得“千锤百炼始成钢”之义;同理,孙权对凌统的刻意培养,又印证了孙权通晓“百折不挠终成才”之道。

**,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名言结束本文:

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

(二〇二三年一月十五日星期日写于丽水)

注:

①【译文】关羽、张飞都号称勇力可以抵挡万人,是一代虎将。关羽知恩图报、效力曹操,张飞讲究仁义、释放严颜,都有国士的风范。

②【译文】吕蒙勇而有谋,果断,明辨军事策略,骗降郝普,擒获关羽,是他的最妙之处。早年虽轻率武断妄自杀人,后来终于能克制自己,有国士的度量,不仅仅是一员武将而已啊。

③【译文】范慎、华融有出众的壮烈节操,有国家奇士的风骨。

④【译文】我看到当今的年轻人,不再以学问为根本,而变成专门以交游朋友为正业;所谓国士不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操行洁美放在首位,竟然以趋附权势,营求私利为先。

⑤【译文】刘备说:“您许汜有国士的美名,现在天下大乱,献帝也流离失所,希望您忧国忘家,立志拯救时局,可是您只图购置田产房舍,说的话一无可取,这正是陈元龙所忌讳的,他如何会和您交谈呢?要是我,会自己睡到百尺楼上去,请您在地下睡,哪里只是上下床之间呢?”刘表听了大笑起来。

⑥卢弼集解《三国志集解》(柒),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6(2019.9重印),第3132页

⑦张作耀著《孙权传》,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第2版,第108页

⑧韩汝玢 柯俊《中国古代的百炼钢》,《自然科学史研究》第3 卷,第4期 (1984 年)

⑨王友燕《国宝百炼刀》,网址:https://www.sohu.com/a/279086568_99908501

⑩本文图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来自网络,其他图片均由摄影师余媛提供,不胜感激!



本站声明: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温馨提示:

文章标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要人物及性格特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要人物及性格特点和事件)

文章链接:https://www.btchangqing.cn/540538.html

更新时间:2023年06月07日

本站大部分内容均收集于网络,若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区块链

易烊千玺个人资料身高(易烊千玺个人资料身高2021)

2023-6-7 12:43:22

区块链

像iPhone一样划时代?Apple Vision Pro暂时做不到

2023-6-7 13:07:3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