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国际金融杂志》
郭伟民朱大雷奚世嘉吴鹏舒
摘要
业内普遍认为,区块链能够有效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和信息交互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在供应链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也有观点认为,数据的可追溯性和不可伪造性并不是供应链金融的核心要求,区块链技术并不是解决供应链和供应链金融核心痛点即风险问题的**手段。本文试图从整体的角度看待供应链的风险,分析供应链风险背后的原因和制约因素,分析区块链与供应链的适应性。本文认为,我们不应单独看待供应链的风险,也不应狭隘地看待区块链技术。供应链管理的成本、效率、激励、监督和服务与供应链风险密切相关。在方**上,要着力解决痛点问题,看到未来的发展方向。虽然没有最终的解决方案,区块链仍然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区块链和代币的供应链应用原,提出了目标应用应具备的一些关键原则,并对目前制约区块链应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供应链风险;区块链;代币
CLC编号:f832
文件识别码:a
中国银行首席科学家郭为民
1990年,他获得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学位。1993年和1996年,他获得马里兰大学电子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他的工作经历包括电讯盈科**副总裁。2009年加入中国银行总行。历任信息技术部副总工程师、渠道管理部副总经理,现任网络财务部总经理。现任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互联网金融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金融技术开发研究工作组副组长。工作经历涉及金融、通信、信息技术和产品创新等领域。他具有**技术背景和丰富的财务管理经验。
文本: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三农”、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发展。银行业的根本职能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发展普惠金融,扶持民营经济,也是银行业的责任。供应链金融作为服务于小微企业的有效模式,近年来得到了蓬勃发展。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形成一批适合我国国情的供应链发展新技术、新模式。然而,在实践中,供应链金融仍然面临着效率和风险的挑战。
同时,国家也在大力扶持区块链的发展和应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行业应用领域需求的不断增加,中国区块链产业持续高速增长。统计显示,在政策支持和下游需求的推动下,预计2022年中国区块链产业市场规模将突破4.5亿元。目前,区块链在供应链领域的实践虽然涉及,但仍存在一些争议。供应链和区块链是否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1、 区块链发展现状及研究领域
(1) 区块链的概念与价值
区块链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08年中本通HT2白皮书中。区块链以工作证明链(POW)的形式体现。2014,VITILK ButTin引入了火币网中的“智能合同”的概念,逐渐将BASIC链的基础转化为一个通用的应用平台。根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定义,区块链是基于计算机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加密算法、共识机制等技术的新应用范式。
1区块链核心技术及发展现状
区块链支持去中心化认证和分布式计费,以证明行为和内容的不可抵赖性。同时,采用时间戳保证块内容的可追溯性。其核心技术包括非对称加密技术、哈希算法、P2P网络等。在技术层面,区块链面临着去中心化、效率和安全的现实困境。由于本文关注的是区块链的应用层面,具体的技术细节并未深入阐述。在具体应用中,区块链更重要的技术特征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分布式账本。交易记账是由空间和物理分离的多个节点完成的。每个节点记录完整的账户,并参与交易合法性的监督,从传统的“唯一或确定性中心化”转变为“动态多中心化”
第二,非对称加密和授权。区块链上存储的交易信息是公开的,但账户身份信息是高度加密的,只有在数据拥有者的授权下才能访问。从而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和个人隐私。当然,如果需要,也可以使用权限管理事务信息。
三是共识机制。签出节点以某种方式投票以达成共识,以确定记录的有效性。该方法既能保证有效性,又能作为一种验证手段防止篡改。
第四,智能合约。基于区块链上可信且不可更改的数据,支持预先设定的规则和条款的自动执行。
一般认为,目前,区块链的应用已经从区块链1.0时代发展到区块链2.0时代,并正在向区块链3.0时代迈进。区块链1.0主要以可编程货币为代表,主要应用于货币转账、支付系统等虚拟数字货币领域;在区块链2.0时代,引入了“智能合约”的概念,将区块链的应用拓展到股权、债权的登记和转让而产权、证券、金融合同的交易和执行,甚至赌博、防伪;区块链3.0是基于2.0的一种“智能合约”,将进行更广泛的发展,使区块链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更多方面。
2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价值
《经济学人》在《区块链的承诺:信任机器》一书中提到,区块链技术可以创造信任,对改变社会合作模式和商业合作模式具有重大影响。
中国银行董事长刘良阁认为,区块链本质上是一个基于复杂技术、面对复杂经济社会情景的综合方案。它可以重构企业形态和利益分配机制,提高经济社会运行效率,促进建立共享共赢的产业生态,激发新的经济形态,在整个社会治理体系和信用体系展示上取得长足进步。在产业范围内,区块链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研究人员也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特别是在金融领域。黄乐平认为,区块链有望成为金融业下一代基础设施的核心技术,并在跨境支付、交易后清算、资产证券化、电子票据、贸易融资、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取得初步成效。目前,业界普遍认为,区块链技术在“多方参与”、“高频重复”、“长交易链”、“高信任成本”等场景下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其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体现。
(2) 通用证书及其经济性的研究与开发
1通用证书的概念及其经济性
代币和代币经济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从代币的概念来看,“代币”的概念首先被广泛接受。它是计算机领域中一个非常普遍的概念,作为用来进行登录、认证等的信息或标识。在经济研究领域,代币也伴随着“代币”的概念出现。
代币经济又称代币经济。在这个系统中,一些交换媒介(代币)被用来购买各种商品、服务或特权。其实,一般的证书经济早在19世纪初就已经出现。卡兹丁和普拉斯基在1977年描述说,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学生的积分可以作为交换书籍或玩具的媒介。在代币经济中,我们可以尝试通过积极的激励来引导新的行为模式。例如,使用“代币”作为奖励。李静认为,代币可以通过特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换取特定的权益来强化行为,然后通过不断的行为导向和行为强化来纠正一些越轨行为。
在区块链时代,代币和代币经济两个概念逐渐形成融合。智能合约推出后,出现了所谓的“代币合约”,它包含了账户地址及其余额的映射,代币和货币的概念开始相关。此后,token的翻译逐渐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token”转向“General Certificate”林永青认为,代币是一种存在于区块链世界的虚拟数字证书。它是身份、权利和价值的载体,是关系的纽带。吴彤指出,目前代币的内涵有所拓展,代币已不再局限于代币或数字代币,还具有使用权、获利权、投票权、参与权等多重属性。因此,代币可以定义为“可协商加密数字证书”有学者认为,区块链时代的代币是集支付、流通、发行、权益于一体,能够凝聚共识、共同融资、共同智慧的票据,可以称之为“联名券”和“链券”李静认为,“通过”一词包含两层含义:通过(流通)和证明(可信)。它是以诚信为核心的“通行证”,是区块链网络中的数字资产。
但实际上,区块链和代币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东西,代币不需要依赖区块链发行。广义上讲,积分、游戏币、打折卡等,都可以看作某种原始的普通凭证,都是权益的数字证明。但这些通知大多只在**平台上使用,只能依靠发行人的信用,难以摆脱发行人的中心化发行体制。
区块链支持基于共识的价值自由传递,代币可以实现权益的确认、分割、流通、定价和交易,而不依赖第三方中介。区块链的特点为代币经济带来了系统的安全保障。代币是区块链技术最有价值的应用。因此,代币的概念与区块链密切相关。
2一般证书的分类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常规的分类法。根据通行证潜在的不同经济功能,FINMA将其分为支付代币、效用代币和资产代币。支付通类似于加密的数字货币,是一种货币支付或价值转移的手段;应用通是以数字形式用于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或服务;基于资产的代币代表资产,持有人可以向发行人索回债务或股权,类似于股票,债券或衍生品。
在我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SEC)一般分为功能性证券和证券通行证。效用代币又称apptoken或user token,分为产品使用和奖励代币两类。
发布产品或服务通告类似于产品或服务的预售。项目完成后,持证人可以使用其通行证购买产品或服务。奖励代币是用户在一定时间内维持自己与企业的关系,并通过代币获得奖励。实际通行证的数量通常是固定的,可以在交易所交易。因此,价值可以增加,也可以为用户提供获得公司产品和服务或参与决策的权利。但目前由于没有法律法规的规范,存在着加密货币欺诈、网络攻击、洗钱等问题。
证券类通行证通常由实物资产担保。证券通行证持有人可以获得企业的所有权或股份,用于支付股息、收益和利息,或者通过投资其他通行证给通行证持有人带来利益。证券认股权证分为股票和资产两种。股票代币代表一种资产的所有权,它使初创企业能够通过发行代币生成事件来筹集资金,如股票、基金、债券等;资产代币一般与房地产等实物资产挂钩,通过代币生成机制支持投资者对投资资产的份额。基于证券的circular在传统金融领域和区块链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虽然进入金融市场的门槛相对较低,但存在交易和市场限制。
3通用证书的功能及其经济性
从关卡的功能特点来看,它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便利性,特别适合群体使用,能有效提高组织中个人的行为能力。特别是与区块链结合后,代币将具有支付与流通、成本降低、权利证明、激励与润滑、社区债券维护等一系列功能。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可以支持社区成员平等加入代币经济,促进社区的良性发展。
供应链作为一个多方参与、社区运作、地位不平等和个体道德风险的组织,非常适合通用证书的应用。
2、 供应链金融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高,融资难、融资难的问题依然存在。由于中小企业资质和信誉相对较差,通过抵押担保很难获得银行的认可。此外,由于其固有的缺陷,如抗风险能力弱,在贷款方面一直处于不利地位。
供应链金融由于其与产业的高度融合,近年来得到了蓬勃发展。供应链金融是建立在核心企业和整个产业链有序流通、协调运作的基础上的。供应链金融通过对产业链企业交易状况的综合评价,为单笔或多笔交易提供融资服务,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水平,降低银行信用风险,并在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建立了“双赢”的桥梁。
然而,在现实中,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仍然受到诸多方面的制约。在实践中,“四位一体”难以实现,难以充分发挥其对普惠金融的支持和促进作用。例如,核心企业的实力和自私性、产业链的辐射范围、来源供应商的不稳定性和生产的无序性、供应链中的信息水平和管理水平,特别是风险因素,是阻碍供应链金融全面发展的核心问题。
(1) 供应链风险的理论根源
根据hman P.Minsky提出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理论,供应链商业模式由于广泛需要金融服务的干预和支持,必然会受到金融自身风险相关因素的影响。
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供应链中的参与者众多,获取信息的能力差异很大。以自身利益为中心的情况必然会影响到整个合作和利益,给供应链带来不稳定的风险。
博弈论可以解决供应链管理中的库存决策、生产价格博弈、多决策分析和供应链网络均衡等问题。在供应链中,多主体之间必然存在博弈,但除了订单外,缺乏更强的约束;同时,企业自身也可能面临多个供应商或采购商的产销协调,必然会出现**解的求解问题。事实上,如果博弈论的结果不能指导供应链内外多方的竞争与合作,必然会给供应链本身带来风险。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供应链的金融生态是一个由供应链系统、金融系统等相关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因此,它也具有涌现性、不稳定性、非线性、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等特点。从供应链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供应链风险是系统性和可持续性概念的体现。
(2) 供应链风险类
传统上,供应链通常是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待的。本文认为,解决供应链风险的目标除了不给金融机构造成损失外,还应包括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增强中小企业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实现良性循环。因此,本文从绩效出发,将供应链风险分为以下十种具体类,旨在突出风险事件的出现,并解释这些风险事件背后可能的诱因。
1操作风险
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企业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各环节的有效整合管理是供应链金融业务正常运行的基本前提。对于核心企业而言,其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但下游经销商和上游供应商的能力往往不足。因此,在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的过程中,一旦企业核心管理出现问题,这种风险必然会随着交易链向上下游中小企业蔓延,进而影响供应链融资的整体安全。
2财务风险
在现实中,供应链的主体是生产加工企业。这类企业资金需求量大,现金流稳定。除了正规金融机构,它们通常还有其他隐藏的债务负担。这种高负债和高负债模式会加剧供应链的风险。在以核心企业为主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下,大量垫资和赊销业务导致核心企业大量资金外流,不利于流动性的积累。一旦外部融资渠道受阻,供应链企业将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进而影响整个供应链。
3效率风险
大核心企业具有相对成熟的上下游管理能力,同时也进行供应链管理。但纵观整个中小企业,其信息化水平较低,加之生产的计划性和可预见性较差,将对整个供应链的效率产生较大影响。从财务角度来看,一般来说,供应链金融,特别是预付款融资和库存融资两种融资方式,在贷前、贷中、贷后管理方面都需要花费较高的人力成本。比如抵押品估值、押品核算等,都会消耗大量的人力,而且管理也没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些问题将直接增加金融机构的人力成本和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4市场风险
资产的类和状况会影响银行的收回意愿,抵押资产的价值也会影响受托人偿还贷款的意愿。当质押资产的价值低于其信用风险时,受托人违约的动机会增加。由于市场价格的波动和汇率的变化,质押物的价格在一定时期内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质押物的流动性发生变化,从而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
5欺诈风险
供应链金融的基础是真实的贸易背景。真正的贸易导致了真正的融资需求,从而导致了债权债务关系的可靠。一旦交易背景不存在,所有权瑕疵或虚构交易发生,使得银行在没有真实可靠的交易背景的情况下盲目借贷,必然会使银行面临巨大风险。交易真实性风险主要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由于供应链的复杂性和企业经营时空的碎片化,银行很难对其进行渗透性、动态性和实时性的管理,往往导致欺诈风险。
6信用风险
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信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其偿债意愿和偿债能力。良好的信用状况是供应链金融业务正常运行的前提。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通常信用状况较差。我国债务偿还的滞后性和不完善性导致了我国债务偿还的滞后性和不完善性。但作为中小企业,也存在着公司治理体系不完善、技术力量薄弱、人员变动频繁等问题。尤其是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存在着财务报表可信度低、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加大了企业的风险。
7操作风险
供应链一般较长,上下游企业融资涉及多个主体,业务流程复杂。小和微供应链金融尤其如此。一方面,金融机构业务人员存在操作风险。供应链金融业务对专业性的要求很高,需要对数据进行审计、计算抵押品、查询应收账款的真实性以及交易是否真实等,操作流程很多。在长链信息传递容易被扭曲的同时,小微企业会借此机会伪造财务信息,美化财务报表;另一方面,在供应链金融中,电子订单、库存融资、仓单质押都需要物流的配合企业。因此,一旦物流企业的工作人员出现操作失误,造成货物损失,就会出现风险。此外,物流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信息失真或信息滞后也会导致质押品的监管风险。
8绩效风险
业绩风险往往受到企业信用和道德水平的影响,也可能受到不可抗力、原材料采购、现金流等因素的影响。供应链融资包括交货后融资(根据发票)和装运前融资(根据订单)。对于交付前融资,卖方很容易出现履约风险。如果卖方不履行合同,买方可能拒绝付款,贸易自我补偿将不复存在,给金融机构造成损失,进而影响供应链的健康发展。
9法律风险
目前,我国关于供应链金融的法律还很少。由于货物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在链的不同阶段涉及到许多占有人,这就导致了货物所有权纠纷的可能性;此外,这些移动货物是否可以作为抵押物也存在争议和不确定性。
10挪用风险
一些中小企业利用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等优惠政策骗取贷款。在发放贷款时或获得正常贷款后,都会出现骗贷行为;企业可能会挪用资金从事生产以外的活动,如发放高管福利、进行财务投资等,这些行为不仅可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现金流,而且会削弱供应链的竞争力企业未来还贷能力。尤其是,监管之外的投资或贷款将进一步放大风险。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供应链风险的来源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与存在的风险事件将形成恶性循环:一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需求迫切,催生了伪造交易背景、骗取贷款等违法手段;二是核心企业为了确保自身安全,往往不愿使用自身信贷增加或担保上下游中小企业;三是金融机构对贷款审核要求严格,门槛过高,导致多数小微企业被排斥在外。
3、 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区块链适应性分析
(1) 区块链与供应链适应性研究综述
从表面上看,区块链的许多特性(如信息一致性、合同自动化、数据真实性等)已经适应了供应链中的各种风险类。业内普遍认为,区块链技术能够有效提高供应链的管理效率,增强信息交互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而有效解决供应链面临的风险问题。徐迪迪认为,区块链可以构建新的系统信任模式,构建新的信息基础设施,提供新的经济治理机制,这与供应链金融的事件驱动、多主体协同、与各种信息技术融合等特点非常吻合。区块链信息的不可伪造性和分块存储的不可伪造性,以及分块存储中的信息不可伪造性,以及分块存储的不可伪造性技术和智能合约可以提高中小微企业供应链的经营效率,而智能合约可以降低供应链业务的成本。陈力等人认为,供应链金融对区块链技术有两个需求:一是解决潜在资产和交易的完整性;二是满足供应链贸易交易的需求,对资金和物流的监管更加透明、方便。桑德拉·约翰逊认为,上游供应商离最终消费品越远,获得融资就越困难。为了竞争,有时零售商不想披露自己的上游供应链,但上游企业希望向金融机构证明,他们能够稳定地获得融资。因此,区块链与供应链的结合可以解决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在实践中,各金融机构在供应链融资方面也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例如,中国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联合开发推出区块链福费廷交易平台,并吸引平安银行、光大银行和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加入,支持福费廷交易和国内信用证业务。目前,平台累计交易额已近200亿元。从舆论的角度来看,似乎有一种观点认为区块链是解决供应链金融的“**解决方案”
但也有学者根据目前区块链的发展程度和实际行业的实际情况,审慎地认为,区块链技术在产业应用和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应用还存在局限性。文新祥等人认为,区块链应用存在路径依赖问题,智能合约的技术规则可能缺乏现实世界所需的必要灵活性。邹传伟认为,当交易涉及区块链内外的资产或信息(可能不止一个区块链)时,链内外的一致性和同步性是一个突出问题;信用风险评估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不能基于算法共识生成。沈一文认为,区块链技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供应链金融领域的核心风险控制问题。例如,由于区块链无法解决源数据的真实性、欺诈、信用和性能问题,因此不必使用区块链来传递价值。Sidra Malik认为,目前的信用体系不适合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系统,因为它缺乏基于有限观察的粒度和自动化。这些观点代表了区块链在供应链领域应用中辩证思维的两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如下:
从社会因素来看,目前社会上对区块链的宣传存在一些客观的、片面的夸大,存在“以德报怨”的倾向;
从应用的角度看,虽然区块链代表了方向,但在供应链的管理和应用中还存在着各种现实障碍,很多条件和环境还不具备;
从学术角度来看,目前的研究还没有明确导致供应链风险的相关因素,以及区块链技术的内涵和外延。
(2) 供应链风险的成因及制约因素
本文认为,要彻底厘清区块链对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适应性,首先要对供应链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这些因素背后的制约因素进行梳理和分析。这需要系统地看待风险。一是风险成因不浅,背后有各种制约因素;二是风险不单一,不应将具体风险类分开;三是不仅要关注整个供应链的风险,但也要从维护中小企业利益、帮助中小企业成长的角度来看待风险。
供应链风险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链内因素和企业因素。其中,环境风险主要包括外部经济、金融环境、行业状况、市场波动等的变化;链内风险主要是指供应链内部结构、流程或要素存在问题而导致的潜在财务风险;企业风险是指企业或融资需求方自身的潜在风险,包括负债、经营合规、资金流动等信用和道德风险。
根据表1,从区块链和供应链的适应性来看,可以初步得出以下判断:
首先,影响供应链财务风险的因素很多。它包括市场因素、企业自身管理因素和行业自身特点。这些因素也是造成供应链风险的关键。然而,对于这些因素,人工干预的可能性很小,解决起来相对困难。
其次,与欺诈和道德相关的因素仍然是导致供应链财务风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存在人为干预和改进的可能性。这些问题背后的制约因素仍然是数据不公开、不透明,难以真正整合“四流”区块链技术非常适合这些场景。
第三,在传统意义上,由于商品的高流动性,在所有权确认方面存在一定的法律障碍;区块链有助于解决权利确认问题,有助于法律制度的创新和完善。
第四,单纯依靠纯区块链技术无法彻底解决欺诈问题。供应链主要面向制造业,离不开线下生产、运输、销售、检测等环节,单靠区块链技术很难到达这些环节。在实践中,许多场景需要允许适当的冗余和灵活性,而仅仅依赖智能合约和数据一致性并不一定适应实际情况。例如,由于不可抗力造成的延迟交货问题。区块链上数据的一致性并不代表链下操作的一致性和客观性,存在标准化、非监管化等问题。例如,卖方不能完全避免发送劣质货物的问题。区块链技术本身不能约束卖家履行合同。例如,对于订单融资,如果卖方未能履行,交易自我补偿将不再存在。
第五,在利用区块链解决数据信息统一问题时,还存在一些实际困难,需要大量的支持。例如,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取决于其相关基础。如果生产经营数据和财务数据需要联系起来,就必须首先解决信息基础设施问题。但从实践经验来看,对于小微企业,尤其是工场企业家来说,难度极大。另外,对于供应链来说,对于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原材料、不同的商业模式、不同的信息链,需要解决数据采集、数据标准、数据验证、数据审核等一系列问题。
第六,从现实的角度看,区块链模式下供应链的良性运行离不开链上所有企业的积极合作和良性驱动。要解决好企业意愿和激励问题,保护所有企业利益,解决弱势中小企业成长发展问题。简单的区块链技术缺乏这种内在机制。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供应链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风险涉及到各种约束条件。目前,无论是采用区块链还是其他可能更好的解决方案,与企业自身、行业和市场相关的问题仍然与解决方案本身相分离,需要解决。
本文从方**和路径论的角度看,这些问题既不能割裂,也不能一蹴而就。相反,我们必须有一个好的模可以作为基础,从解决大部分可解决的痛点入手,然后尝试解决和完善其他配套措施。
(3) 供应链风险领域中区块链技术的概念及意义
观点冲突的另一个原因是对区块链概念的理解存在歧义。区块链技术、基础设施、模式和载体?是窄的还是宽的?区块链本身是静态不变的,还是可以在应用中开发?如果区块链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它还是区块链吗?如果不理清上述概念,不加任何前提条件,就会得出片面的结论:区块链可以解决供应链的财务风险,也不能解决供应链的财务风险。
如上所述,区块链是狭义上基于计算机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加密算法、共识机制等技术的一种新的应用范式。在本文中,区块链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技术收集系统。它的概念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
区块链与产业的结合,可以看作是一种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的载体;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它还可以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成为各种新技术融合的载体和基础设施。它也是动态的。因为它缺乏一些特性,需要人工干预和合作,需要结合一些新技术,所以不能认为它是一个区块链。在本文中,区块链在概念、技术和应用模式上都是开放的。
目前,B连锁技术是解决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可行基础。
从国家政策来看,国家大力支持区块链的应用和发展,投入大量资源支持该领域的研究,政府和监管部门积极支持相关资源,出台支持发展的措施。特别是在任何以太坊解决方案都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前提下,如果仅仅依靠商业机构和市场自身的推动,很难推动传统商业模式的创新和转。区块链方案的推广可以享受国家的支持、监管许可、市场投资和政策红利,有利于模式的转升级和创新的实施。
从技术特点来看,首先区块链可以作为消除信息不对称、数据追踪、权利确认、合同履行等风险因素的良好基础和手段。其次,区块链是一种数字化运营、互动、开放协作的平台体系,有助于与云服务、物联网、大数据等系统或设施有效对接,弥补区块链自身的不足。另外,供应链金融领域的交互信息不是高频的全生产信息或行为信息,其交易并发性相对较低,因此区块链完全可以满足信息交互的要求。
从功能因素来看,目前全社会对区块链的认知范围很广。区块链可以连接多个节点,为监管提供实时有效的监管手段,降低业务运营和资金使用不合规的风险。区块链可以方便地支持代币的发行和管理,可以作为提高企业合作程度、积极鼓励企业的有效措施;也可以作为供应链系统内的价值传递工具,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从功能因素来看,目前全社会对区块链的认知范围很广。区块链可以连接多个节点,为监管提供实时有效的监管手段,降低业务运营和资金使用不合规的风险。区块链可以方便地支持代币的发行和管理,可以作为提高企业合作程度、积极鼓励企业的有效措施;也可以作为供应链系统内的价值传递工具,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从行业实践来看,目前各商业机构已在供应链金融领域进行了探索,北京等城市也明确要求加快供应链金融区块链平台建设。央行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自一年前推出以来,累计业务量已突破900亿元。市场上有很多供应商在供应链领域提供区块链解决方案。总的来说,链链的应用有着坚实的基础。
4、 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服务模原研究
(1) 解决方案的原则
作为“数字经济之父”,唐·塔普斯科特认为,诚信、分配、价值激励、安全、隐私、权利保留和包容性七项原则将重新设计一个值得信赖的经济和社会结构。
供应链在管理成本、运营效率、产品定价、成员激励、监督和支持服务等方面与供应链风险密切相关。区块链作为一种有效的区块链解决方案,并不是一种强制性的、具有约束力的工具,而是一种辅助性和指导性的基础设施。它的应用不仅需要解决设计风险的直接因素,还需要考虑整个供应链生态系统的完善和完善。目的是建立良性的自我循环体系和正反馈机制。这样一个系统是开放的、稳定的、有吸引力的。
在这个系统中,我们需要考虑和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提高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系统;建立信用评价和激励机制;提供高效的金融工具;建立企业发展的服务生态;建立合规约束机制;维护企业隐私和权利;建立动态开放的体系。
(2) 假想原
基于以上讨论和逻辑,本文提出了一个假设性的解决方案原,旨在描述一个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系统以及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要素。
1使用区块链组织核心数据
建立信息链规则和权限控制机制,利用区块链组织供应链的主要参与者,建立联盟链和信任链,制定链上数据的范围、维度、审核、监督等标准和流程。区块链根据参与者的类、层次、意愿和相关性,区分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功能,以及信息的开放程度。
2提供云信息服务
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的信息服务和能力。通过云计算和部署去中心化、小化服务器,为中小企业提供云服务。系统不存储重要数据,只向区块链输出供应链中必要的信息,需要提供访问权限。为避免数据造假,需要相关方在数据链接过程中进行二次确认,复核链上资产的交易背景,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数据库的历史交易信息进行对比分析,从而降低数据造假的概率。
3加强线上线下融合
建立线上线下、实体物流、押品监控管理体系。在生产、货运、仓储等环节引入5g和物联网技术,加强线上线下信息的验证和整合。云数据库连接企业的实际购销和库存数据,用于跟踪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了解供销和库存分配的进度。零知识证明可以用来披露内容信息,只有直接相关企业才能获取或验证,从而保护企业隐私,保持大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合理垄断水平。
4建立灵活可编程的智能合约系统
智能合约负责各类合约的自动执行,避免了低层经销商交货后押金的情况。同时,智能合约需要满足一定的灵活性,算法应随时优化,提供方便的确认和修改机制,以适应不可控的情况或合同调整。对于线下发货合同的执行,需要支持提醒、预警、物流信息录入、跟踪等功能。
5建立链内信用体系
建立供应链激励与惩罚机制,建立信用评价体系。**的HT2和HT3以POW和POS作为共识机制,建立了各自的奖惩制度。相关的共识机制也可以引入供应链。根据区块链中各企业的历史业绩记录、绩效质量、运营效率等指标,建立与激励制度和惩罚制度相对应的量化评价体系。
6支持传统电子融资工具
该计划支持电子票据等传统融资工具在链中的传输。这将大大提高对尚未完全触碰系统的企业的支持程度;在系统运行初期,还需要与银行现有的供应链金融系统对接,支持存量和传统金融产品的跟踪。
7通知的发布
在初始阶段,信用证只在供应链中流通,支持供应链内部的结算业务,降低支付成本,提高支付效率。它还可以参与供应链的多方信贷拆分和传导,并提供一定的融资功能。需要外链流通的,必须通过交易所,并经过合规检查。发行机制与上述第五条中的信用体系和相应的奖惩制度直接相关。可以引入杠杆率、交易费、代币抵押等措施来降低恶意审判系统的概率。同时,采用可追溯的通报,可以有效控制资金挪用等风险事件的发生。
8政府街区介绍
在企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引入必要的政治和商业服务资源,提供供应链各方所需的行政资源和各种服务支持,同时还包括监管技术,监管部门将加强对业务风险和合规申请的监控。
解决方案试图解决上述供应链风险的基本问题,通过帮助中小企业发展,解决企业自身能力不足带来的潜在风险。对于市场化和行业性风险,我们希望引入政府监管,从宏观角度对供应链进行更准确的跟踪和引导。
在实践中,这种模式并不意味着用区块链解决供应链中存在的所有问题,也不能完全解决风险问题的发生。许多有条件的实际问题仍有待解决。然而,本文认为基于区块链的模确实为供应链风险管理提供了相对可靠的依据。
5、 建议与展望
(1) 法律问题
目前,我国区块链技术创新先行,但对区块链的法律研究和立法相对滞后。一方面,可能存在法律真空和盲区;另一方面,很多创新业态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支持。2018年,国家网信办发布了《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条例(草案)》,但客观而言,区块链的立法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系统化,在具体领域不够细化。现阶段,本文呼吁积极推进区块链立法,规范区块链创新。特别是在供应链领域,法律是区块链创新在社会民生领域的护航和痛点。
(2) 监管问题
随着区块链领域社会创新和实践的不断深入,监管机构也在积极面对、探索和尝试运用监管“沙箱”制度。但总的来说,区块链的监管措施仍然是地方性的,没有一个完整、系统的监管体系。尤其是区块链项目往往反映出一种复杂的形式,涉及的领域很广。通过一个单一的监管机构,不可能界定其核心业务边界。
此外,虽然区块链本身支持去中心化和开放透明,但由于其技术和资源依赖性,可能存在技术垄断导致的实际垄断问题。基于此,我们必须依靠各监管机构的共同合作,对区块链业务进行深入监管,明确监管机构的职责。同时,还要建立灵活的监管体系,引入监管技术,提高监管效能,提升效率,促进和支持法律合规创新。
(3) 协同问题
目前,大多数区块链项目都是区域性和非官方的。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许多领域都会出现联盟链。对于一个特定的领域,也可能存在由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不同的技术框架和不同的商业模式支持的区域性“自治组织”这给监管效率和多方合作带来了挑战。在技术方面,可能面临不同链条之间的标准和互动机制问题;在商业领域,不同链条的利益诉求是否一致;在监管方面,标准是否统一;在信息方面,可能存在互动问题,分类和一致性。
对此,我们必须预见到这些协作问题,从技术标准、行业标准、法律法规等方面入手,提前做好相关规范的准备工作。
(4) 人才与知识产权
根据《全球区块链专利报告》,虽然中国在区块链专利申请量上居世界第一,但国际专利数量却落后于美国(见图1),有效专利授予量也远远落后,与专利总量不成比例。区块链对供应链风险控制的重要性相对较高,但我国区块链的基础技术能力,如代码开发、专利使用等,并不占主导地位。对此,本文提出要加大资源投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区块链创新专利的支持和推广,努力在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上赶上欧美国家,以避免受国外技术垄断。
文章标题:区块链、代币与供应链风险管理适应性研究
文章链接:https://www.btchangqing.cn/53150.html
更新时间:2022年10月08日
本站大部分内容均收集于网络,若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