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香港Web3嘉年华于4月15日(上周六)闭幕,活动中涌现出许多值得关注的新项目、新热点、新观点。本文整理了加密圈知名大V及创业者在香港嘉年华中的所闻所悟,供大家阅读。
1、老白,ABCDE投研合伙人
撰文:香港大会,重新思考3个热门赛道
2、王一石,OneKey
3、Todd,Nothing Research合伙人
Day3&Day4 in HongKong感想,请关注Todd推特
4、民道,dForce创始人
望北楼倒掉了 ,香港成了币圈的望北港。 Web3 大会很热闹。 这是一个高效的离岸版大陆币圈聚会,虽味道有点怪,但已足够。 香港金融圈说:国内关/香港开,落实一国两制啊。香港年轻人,就比较实在:你们真地相信吗? 各路神仙假戏真做,还是真戏假作,**就好,老祖宗说,难得糊涂。
香港烟火气是回来了。 但web3 填补不了传统金融出逃真空和信任缺位。 中环都换天了,外资被逼到对岸、出海;而Web3 都虚拟、链上,资轻人少,难填这几年30万**大军的空缺。 这里不是builder的世界,但,是他们找钱的好地方。 香港过去是资金和权力掮客的重要据点。
虽然已望不到北,仍是心系中国的资金方**运作地。 而今中美对抗,中国短臂拽着,美国长臂管着,这长短之间,香港已无丝毫腾挪之地。 虽然Web3于港府或币圈,都是极好的共造叙事,不落地,其实是**的姿势。 无论是一国两制还是一国两币,和大部分币圈人是无关的。
既然都去中心化、抗审查、DAO了,还惦记着北上革命的,是不是该放下执念;何处不是家,不必寄托于地缘情节和庙堂施舍。 我觉得,那些出走的香港人和游牧的大陆币圈人可能才有真正的共情。 在岸都不是我们理想的彼岸。
5、Aaron Zhang,Chain Renaissance Group创始人
1、关于基金募集:留给VC们做大规模的时间可能只有半年时间
- 跟大量潜在的香港LP机构和个人沟通,我急迫地Sell本轮周期投资布局Timing和紧迫性但他们非常在意你是否是那10张资管牌照的一个;
- 牌照很快将成为区分资管规模能否做大的门槛,这种动态演变在基金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次
2、为何很多人有“钱比项目多”的感觉:因为大部分TokenFund本质是游资
- TokenFund门槛很低,富二代从家里拿100万美金也可以组建一支Fund,还可以每个项目5万、10万的投得很High;。
- 但创业者指望不上,他们不会是你雪中送炭的钱,他们只是众筹融资的拼分子钱
3、真正的CryptoVenture:以后没有100万美金单笔投资能力别叫Crypto Venture。
- 做单笔可以投资100万美金以上,且对项目方有足够影响力的基金,不管是投Token还是投Equity
- 不然就老老实实做孵化(本质上参与联合创业)、做二级市场 (直接叫炒币)吧
4、关于web3创业:做有足够盈利能力的小公司。
- web3一定要“把公司做小”,一方面足够小,你才能Focus,才到以合作心态融入到别人的生态里去;另一方面、web3已经有很多小公司挣大钱的例子,再者,行业变化太快;**已经没有web2的投融资的基础
5、关于聚会:于里迢迢参会的目的应该是单独约人面谈效率更高
- 要学习知识就看直播,干扰少;
- 少参加“盖茨比”性质的聚会,适度参加社交效率很低的after party (老友聚会为主)。
- 应该多单约你要见的人:千里迢迢来参会,主要是因为在同一个城市,单独约人面谈效率更高
6、关于政策和监管: 香港主要还是Cefi的政策法规,跟很多创业者无关
- 要搞Defi,继续去弱监管的地方搞,继续去开曼搞
- 要搞投机科技,在fintech的框架去搞,美国其实非常鼓励,新加坡也很好
- 要搞web2.5,用肖风老师的三币模型很适合香港搞,而用法币激励和积分记账制完全可以在大陆搞
- 要转行AI,全世界都可以
7、劝大家一定要学好英语
- 告诉大家一个真相: 2017年9.4之前的行业审美也是英语世界的,白皮书也要写成英文千万别因为周期性的起落忽略了英语的重要性
- 很多90后也听不懂英文场的panel,让我很惊讶
- Web3从业者应该是中国最有见识 (都去过很多国家,行过万里路),最有快速学习能力(没有这个能力早被淘汰了)的一波人了,劝大家像新加坡人一样把英语跟学得和母语-样好
6、Ryanqyz,加密分析师
我是个俗人,写不出什么云启东方和long这个long那个之类高大上文字。就自己7天的所见所闻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些General感想:
0.大会是华人的聚会,大家的开心都写在脸上。有人觉得是华人自嗨,我觉得是带来了华人联络感情的**机会。网友面基很开心。
1.同龄人是靠认知和有趣的灵魂吸引的。拉群/单纯有钱/客套两句很难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2.97-03年出生的很多人已经成为非常厉害的builder,Crypto让我们什么都能做,每个人都是超级个体。这在其他行业根本不可能出现。
3.我以前觉得这个行业最需要/吃香的是外向的,愿意展示自己的人。后来发现驱动别人认可你的还是你做过的事,写过的东西,和你是不是有趣。见了几位内向的degen,一个比一个牛逼。。人家都有自己的优质圈子。根本不需要靠发照片/露大腿来获得流量。(当然,发照片也挺好的,我也爱看)
4.这个行业的包容度很高。不管是I还是E,细腻还是大大咧咧,是分析师还是BD还是mkt还是技术还是投资经理还是带资进场,总能找到适合你的位置。而且方法得当足够努力都能过的很好。
关于做分析师:
5.做研究员/分析师依然是一个复杂职业/身份。状态的切换很重要。在做研究的时候要静如处子屏蔽噪音像高考时那样整合信息处理信息形成逻辑,大胆发表观点;在social的时候又要动如脱兔**出击,大胆展示自己。(结果这次我还是没怎么发照片哈哈哈)在传统金融里,分析师要会舔投资经理,要会cpu实习生,要会舔首席,要会pc,要会把没什么鸟逻辑的东西讲的像是很有逻辑。crypto里,分析师似乎纯粹一些,实力至上。
6.写东西尽可能还是要写非共识的或者可复用的大赛道。大家都知道的/热点也还是要写。这个比例大概非共识小赛道:共识大赛道:热点=1:1:1是一个不错的内容结构。
7.另外,要多给自己上杠杆,做推特,主动链接资源,多多展示自己的成果,减少沟通成本。
8.还是要做英文账号。中英文账号必须隔离。不隔离会有算法问题。中英文会都没有量。
9.推特和有你所需要的全部内容。你根本不需要任何其他的软件。
10.写二级不会影响自己拿一级项目。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懂什么就写什么,没有优势的地方就不写。合适的人自然会找到你。吸收10%有效的信息就好。
11.多发,写了就发。(我写了三篇ARB,就写了一条推。。。)
关于投资/投机/Degen:
12.Matt:熊市才是普通人的牛市。
13.分散投资是梭哈的人成功了之后写的东西,完全不适合本金不大的人。对于个人来说,看准了就是要重仓,别无他法。三十万美金以下分五笔梭哈(要足够有格局的梭哈,别想着马上就能赚钱,**交易计划,想清楚买入逻辑,错了就认)就行了,错了大不了再打工,一年/几年赚回来就得了。我真的这么觉得,去***分散投资,赚钱的个人都是梭哈梭出来的。这也是这次旅程和degen交流知名的感受。(做公司/基金不一样)
14.知行合一很难。知行合一的关键是在行,而不是知,因为行了才能知。
15.行的关键是勇气,不是知。
16.干货的定义:能立刻马上让你赚钱/能让你未来长期赚钱的内容可以称为干货。别的都是噪音。
17.最*的内容都是免费的。但需要你付出时间学习理解。任何要你付费的东西都是在割你。(当然,有些有track record的个人发布的优质信息可以付费获得也很好。)
18.长期头寸和交易头寸需要隔离开。不要放在同一个账户里,手真的会痒。
19.投资/投机**比拼的很可能是体力和精神状态。不要让自己陷入不好的精神状态,多多运动。
20.在自己管理半径内的钱,尽可能教给自己管。超出自己管理半径的钱再交给别人。把钱给别人管是件不太靠谱的事情。(确实没时间管的,知道人家门牌号的除外。)
7、孟岩,Solv Protocol 联合创始人
上周发生香港的Web3 嘉年华,我虽然没去,但是心向往之,也密切关注其中的新观点、新见解。学到不少,但有一点特别不满意,就是在公开的讨论中没有人去提及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香港 Web3 新政背后的决策逻辑是什么?
所以我把这个问题提到了推特上,出现了一个****的情况,就是虽然在推上也收到了不少推友的回复,但是很多交流是通过私信和聊天工具发生的,而且还有很多人问我,其他跟你私聊的人表达了什么观点呢?这些交流使我越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翻到台面上谈一下。
不过呢,大家有的顾虑,我也有,所以我在公众号上只发表一个删节版,只包含适合在国内发表的观点。如果有兴趣看全文,请移步我的 Medium专栏。
首先要考虑的是时代背景。
-
当前世界的总体形势是正在走入一个新冷战阶段,时间 10–30 年,最有可能是 20 年左右。
-
这是一个烈度不高、存在灰度的冷战。这个新冷战的双方,对于回归合作固然已经不存幻想,但是都忌惮于激烈对抗的后果,从而希望对于对抗烈度进行管控,因此态度是不坚决的,随着时间变化会有很多摇摆和暧昧,出现很大的勾兑空间。
-
这个新冷战主要的战场发生在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上。中国希望凭借实体经济优势向上延展,获得科技创新优势,实现从创新到制造的全供应链自主,而美国希望凭借科技创新优势向下回收制造业关键环节,促使实体经济回流本土,并且在全球重新配置供应链。
-
美中两国各自存在风险点。因此在一个双方都不够坚决、烈度有限、又各自有弱点和风险点的冷战中,双方势必为彼此保留较大的沟通管道、协调机制、回旋余地和勾兑空间。这种空间越大,为周边经济体、尤其是竞争交界地带的经济体所提供的机遇就越大。
其次是关于当前的技术革命。
-
美国正在发生新一轮科技革命。这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技术包括:强人工智能、无人驾驶运载工具、机器人、新的人机交互技术(脑机接口等)、量子计算、新一代宇航技术、卫星互联网、生物及基因工程、新能源及新材料。区块链是一种制度型技术,也将在这一轮科技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由于区块链技术本身的开放度高、技术扩散门槛低,因此不是竞争的焦点。
-
科技革命可能转化为新工业革命。美国当前的技术革命只是初现雏形,多个领域同时出现的技术突破是否能够发生相互的化学作用,激发一场新工业革命,还有待观察。但是如果新工业革命发生在美国,那么当前困扰美国的大多数经济和社会问题将会被一扫而空。
-
中国将尽全力跟踪科技革命。中国没有输掉科技竞争的选项,因为如果输掉科技竞争,那么之前取得的产业链优势也将荡然无存,因此中国必然要尽一切可能在这场科技革命中保持不落后。美国对此也有清楚的认识,因此已经对中国实施了前沿技术的封锁,力图确保关键技术领域不流入中国、不被中国反超。反过来,中国也必然倾尽全力,力图突破封锁,实现关键技术的超越,至少不能出现断代式的落后。
然后是货币金融方面的一些看法。
-
当前美元加息回流,在全球的地位确实正在下降。金砖国家提出去美元化,直接原因是美联储加息。
-
中国在这个时间点上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确实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
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的另一个后果,就是中国美元储备下降,港币承压。
经过以上背景的准备,可以讨论正题了。
-
区块链有四个作用:第一个是作为数字货币和数字资产的基础设施。第二是作为 Web3 的基础设施,创造所有权共享的下一代互联网。第三是在人类与人工智能和平共处的历史阶段,作为人类控制和约束人工智能的工具。第四是在人类、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共同组成的超大规模分布式网络中进行治理权、能量、算力、数据等重要资源分配的基础设施。因此区块链也是下一代科技革命中的关键技术,是兵家必争之地。
-
但区块链的竞争主要不是设备、技术、工艺、算法等器物层面上的竞争,而是如何应用区块链这种工具创设新结构、新机制的竞争,是制度创新之争,不是器物创新之争。
-
数字资产市场难以在大国内发展,但会在大国竞争的交界地带找到温床。就数字货币和数字资产来说,不可否认,经过十年多的发展,在区块链上形成了一个自由的灰色金融市场,这个市场既有超级的创新活力,也是一个欺诈横行、群魔乱舞、价值观错乱的法外之地。在国际竞争的历史时期,竞争中的大国不会容许这样一个灰色金融市场在本国解构和扰乱金融秩序,因此都会倾向于对内严管。但是与此同时,在境外、尤其是竞争的前沿交界地区,存在一个规模有限、影响可控的灰色虚拟经济区域,有利于两个阵营进行一些交流、协调和勾兑,各取所需。
-
因此,中美竞争的交界地区,将出现活跃的区块链数字经济产业,因此新加坡、香港的 Web3 双城记还将持续上演。两者的共同点是作为法治发达的地区,都不会容忍在本地发展出一个欺诈产业,因此对于 Web3 都会予以规范。某些人期望的滥发 ICO 割韭菜的时代,不会再来。但在“可以做什么”的方面,两城的思路应该会有很大不同。
-
香港 Web3 以交易为导向。中国寄希望香港承担与外界进行贸易、金融、货币和技术交换的角色,而美国也会在一定范围内容忍甚至鼓励香港担任这个角色,因此香港的 Web3 市场会更加交易导向,对于灰色数字金融市场的存在和发展的容忍度会高一些,但是对于 ICO 等融资集资行为仍会非常谨慎乃至严格。
-
香港 Web3 仍在试点期,有反复可能。如果经过一个时期不能够帮助香港达成预期的目标,甚至由于监管不善,出现一些风险和破坏性金融事件,也有可能会逆转决策层的看法,导致政策出现反复。也因此,港府在监管方面并不会放松,力保画好红线,守好底线。
-
新加坡 Web3 策略更稳健。相比之下,由于美国供应链重构过程中,东盟国家仍然是一个重点,因此新加坡作为东盟内的**国家,其全球物流中心的地位并未遭到削弱,反而得到增强。而在传统金融领域,其区域金融中心的地位已经在前两年获得增强。因此在赢家心态之下,新加坡更希望在中美竞争的大格局下更进一步,希望成为全球物流与数字金融的双重中心,因此会有更强的实体经济导向,更强的 TradFi 结合导向,行事越加稳健。
-
新加坡对灰色数字金融容忍度更低。赢家心态的另一面是担心出事。由于去年 Luna、3AC 及 FTX 崩溃,已经使得新加坡认识到不规范的 crypto 金融机构的潜在高风险和破坏性,为此会更希望引导 Web3 的发展正规化、建设性,对灰色数字金融市场的容忍度会低一些,表现为对相关业务设置较高的准入门槛和较强的事实监管力度。
-
两地都不太容易做出***的 Web3 社交、游戏等 2C 类项目。港新两地人口有限,Web3 产业都是依托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发展,因此都会突出金融特色。以大量用户取胜的 Web3 社交、游戏类项目,不是两地的比较优势所在。
-
两地都会积极支持 RWA 发展。近期 BIS、花旗银行等机构反复强调真实世界资产通证化(RWA tokenization)的潜力,相信这一方向会得到港、新两地的高度重视。香港背靠内地,具有巨量的 RWA 资源,可以充当很好的金融桥梁。新加坡有扼守全球最重要供应链的区位优势,可以基于跨国供应链进行贸易金融 RWA 的拓展。
8、倪森,链上分析师
这次香港之行的所见所闻,仅为我个人的第一视角,我所见只是沧海一栗,并不代表所有。
1.相对于三年前参加很多海外活动的气氛相比,这次的活动更像是大型的线下交流会,尤其是被压抑很久的国内交流不畅通的情绪爆发。
2.研讨型的技术交流太少,与会者商务层面的小伙伴太多,偏技术类的太少,看会场不是有钱的VC就是缺钱的项目方,虽然有些展台确实是不错的项目,但台姐几乎是一问三不知。
3.私下的大型交流会确实挺多的,基本都是项目方的路演,没有听到对于行业发展方向的讨论,没有对于下一代发力的思考,少数的几个看上去不错的主题,**都变成了吹牛逼。
4.小范围不超过五个人的下午茶或者点对点的讨论效果非常的棒,个别项目方的小伙伴非常的给力,明显带着发展计划来的,尤其是很少露面的一些小伙伴思考都很深刻,可惜时间有限,没有能谈的非常尽兴。
5.活跃在最前线的小伙伴基本对于“钱”的诉求很深,这不是坏事,但更多都是停留在畅想的阶段,落地性差一些。
6.这次确实讨论很多香港WEB3的发展,假大空太多,政治意义过大,实际结果还是未知,这也是在其他默默发展的城市所看不到的,体验真正的技术类交流,国内甚至新加坡都不是合适的地方。但谈钱,可以。
7.多数不论讨论的开头和目标是什么,**基本都走到价格预测和财富密码上,就效果来说没有推特上大佬们的画图好看。
8.极个别的私享会质量超级高,可惜门槛也太高,发言者的层次太高,角度也很高。
9.这次香港会议的总结,VC满场跑,项目多如狗,满口ABC,韭菜一撮撮。 个人偏见,不喜请轻喷。
9、赵晨,Web3犹太人主任
10、Jordan,UXUY联合创始人
12、0xLeon,CrossSpace联合创始人
本站声明: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文章标题:2023香港Web3嘉年华小作文集合:华人Web3迎来“黄金时代”?
文章链接:https://www.btchangqing.cn/521295.html
更新时间:2023年04月23日
本站大部分内容均收集于网络,若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