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百科读书须有疑小古文(读书须有疑小古文阅读答案)

读书须有疑小古文(读书须有疑小古文阅读答案)

《观书有感》教材分析《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富于启发意义而又历久常新。诗的大意为: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令人感到清新明快,觉得愈读愈爱读!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再看题

《观书有感》

  1. 教材分析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富于启发意义而又历久常新。诗的大意为: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令人感到清新明快,觉得愈读愈爱读!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再看题目,乃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寓意更加深刻。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时,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朱熹的这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的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趣高雅!

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描写,是这首诗的特色之一;以理入诗,于形象中寓深刻的道理,是这首诗的另一特色。

  1. 学情分析

该班学生从低年级上来,阅读能力比较薄弱,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把阅读理解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教科书的课文作**的示范阅读文章,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尽情地读,读中有悟:悟情、悟景、悟得。并用迁移方法阅读课外书。所以班里的优生在课堂上对课文的理解较深刻、透彻,对老师提的问题回答的很到位,并能灵活地将在课文中积累的好词佳句运用到日记或作文中去。中等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能积累一些好词好句,但不能自觉地应用。中下的学生阅读、理解都比较困难,就谈不上主动积累了,甚至连写几句通顺连贯的话都成问题。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四、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五、课前准备

   1、收集朱熹的读书名言和古诗,弄懂它们的意思。

   2、预习《观书有感(二)》,理解诗意。

   3、查阅资料,了解朱熹,并可以用自己的话介绍朱熹。

【习惯培养】帮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应培养学生们的自学能力,而让学生自行、主动预习课文,就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措施之一。通常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进行教学:其一,熟悉课文中的汉字;其二,将课文事先阅读三遍左右;其三,弄清不懂词语的含义;其四,记录下预习期间不明白的内容,并整理理解的内容。

六、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因此,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在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中,朗读、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并着眼课题,启发思考,回扣主题,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七、设计思路

   课堂伊始,教师带领学生读朱熹的读书名言导入到新课的学习。初步学习古诗时,要求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去自学,通过自学成果的检查,反馈初读成果,朗读做到字音正确、节奏鲜明。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出诗眼“清”,抓住重点字“鉴”和重点句“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感受半亩池塘的清澈明净。学习后两句诗时,引导学生体会源头活水对于池塘的重要性。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有了上面学习的铺垫,对照精心的板书设计,再加上教者富有启发性的疑问,这一难点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师:同学们,图书角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扇窗户,老师想在图书角挂句名言,以鼓励更多的同学 去读书,你们觉得挂哪句名言比较合适呢?2、师:刚才同学们向老师推荐了这么多关于读书的名言,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特别指导读:读书好,好(读hào)读书,读好hǎo书。

   3、你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朱熹)【板书,强调“熹”的写法】

   4、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呢?这就是朱熹,【课件出示简介】一起来读一读这段简介。

   5、过渡:朱熹先生有这么大的成就,这跟他一生的勤奋分不开的,他读书时不光读,还注重思考。有一天,他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于是,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一首诗——观书有感(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到这跟什么有关系?(跟读书有关系)

【设计意图】用名言导入,既是联系新知,又作为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含蓄地揭示了诗文。

【习惯培养】专心听讲的习惯培养。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之中,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没有搞小动作的机会。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语文老师,往往在于他能以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课堂语言的运用。

(二)、品析诗句 理解诗意

1、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初步交流这首诗。

【出示自学提示: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蕴含的道理。】生开始交流自学,师巡视。

  2、检查诵读。

  (1)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鉴”“徘徊”,“为”再指名读】

  (2)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指名读,评价——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出示标注的节奏提示,男生齐读】

(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所以这句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我们一起来读三四句。

【设计意图】古诗是一种经典,千百年前的作品,我们如今读来,依然让我们感动,引起我们的共鸣,就像今天写的一样,它是我们民族思想情感的宝贵财产。如何亲近经典,诵读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在不断的回旋往复的朗读中,在不同的朗读要求下,多次反复地读。读得多了,自然就懂得了祖国言语与文字的音韵。

【习惯培养】以榜样做示范,激发学生思考。根据小学生好模仿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发现一些学生可以效仿的事例,多一些激励性的词语触动孩子的心灵。

  3、品读一二句。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哪儿景物呢?【板:方塘】多大的方塘?【板:半亩】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板:清】

  (2)哪几句描绘了它的清?(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出示一二句,一起读】

  (3)“鉴”是个生字,谁来写一写。是什么意思?(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净。【板:清澈明净】水的清澈明净还表现在哪?

  (4)(“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什么意思?“徘徊”如何理解?做一下动作。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来回地移动)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

  (5)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够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朗,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再指名读——女生齐读——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

  4、品读三四句。

  (1)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问、渠、哪得、如许什么意思?翻译一下,他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为有源头活水来。【出示三四句】自问又自答这叫什么?诗中哪个词提示了你原因了?

  (2)“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è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板:源头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3)我们可以想象: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设计意图】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习惯培养】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要学好知识,学生必须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探索精神,顽强的意志品质。为此,教师就应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创造条件,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集中精力,专心听讲,勇于钻研,大胆发言,并逐步养成习惯。

  (4)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5)如果没有活水源源不断的流进方塘,方塘会怎样?(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5、指导读全诗:同学们,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

【设计意图】入诗境、悟诗情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在比较、想象中强调情感的激发,让学生与诗人的情、诗句的境形成共鸣。以诗为媒介开展听说训练,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深化了诗的意境,使诗境丰满,境入人心。

(三)、辩论明理 享受诗趣。

  1、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整首诗的意思都理解了,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机出示填空题: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__________。

    板书:人的心智:更加聪明←读书汲取

  1. 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学生达成提高性目标,不必每个学生都理解到位,但要求学生都参与,通过学生的自学和老师的适当指导,感悟第二首《观书有感》,使学生加深对朱熹的说理性古诗的理解。【习惯培养】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帮助学生克服自卑不敢发问,满足与一般理解的倾向,教师对各类学生的质疑都要给予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四)、拓展延伸 温故知新。

  1、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为一个杰出的理学家。而像这样的诗叫作“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2、其实我们接触过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回忆吗?【出示: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只有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会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正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小结:同学们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让我们记住这句名言:(齐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设计意图】课内外整合,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理念。通过诵读既可以调动学生头脑中优美诗文的储备,又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应用。

(五)、作业布置。

1、阅读朱熹的《观书有感(二)》,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读书道理。

2、搜集一些读书名言和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

【习惯培养】认真作业的习惯培养。端正学生的作业态度,提出及时、认真、独立完成的具体要求。在进行学生作业规范化训练时,突出时间上的要求——及时,态度上的要求——认真,思维上的要求——独立。

  板书:

观书有感(说理诗)

朱熹

方塘清←源头活水

心智明←读书汲取

九、教学反思

《观书有感》是一首借物喻理的古诗,寓意不是那么明显。诗文从头到尾都看似在写池塘水,怎么就扯到读书的学问了呢?如果不凭借任何的参考资料,学生自己是很难领悟到这一点的。怎样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那一头去呢?我决定从题目上下文章。

一开始,我出示了这首诗的内容,但不写题目,只说作者朱熹是宋代的理学家(即哲学家)。随后,理解诗句的意思。第一二两句,重点让学生感受到水塘的清澈明净,三四句,通过与周边池塘的比较,明白源头活水是水塘能保持清澈明净的根本原因。学至此处,让学生回过头来说说整首诗在围绕什么写。学生都能发现,写的是水塘,水塘的清澈及为什么这么清澈。那我就问,如果让同学门给这样一首诗加个题目,会怎么加。开始,由于受了课本的影响,都说不出。后来,只说根据刚才理解的意思来说,有同学就敢说了,“水”,“水塘”,“源头活水”,当然有同学还说了“观水有感”……总结了一下,就是题目总与水有关,但就是与书联系不上。

随后,出示课题,读读,想想,这水塘,怎么与书联系起来了呢?打开课文,看插图,来体会作者的心境,想象一位哲学家此时的想法。教室里安静下来,没有人举手,显然,都觉得是个难题了。片刻,终于有一只、两只手举起来了。一位学生答得很好,大意是水池里不断有水流进来,就能使水更清澈;我们人多读点书,就有知识不断补充大脑,使人变得更聪明。说得不错呀!大家也能明白了。**,给大家总结了一下,作者是用这水来譬喻读书的道理,这就是哲学家的高明之处。随后有列举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再次说明“读书使人明智”的道理。至此,揭示诗的含义总算水到渠成了!

一堂精彩的古诗教学示范课

——《观书有感》评课稿

储丽梅

今天,我有幸听了林晓涛老师执教的《观书有感》一课,收获颇多、受益匪浅,让我觉得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幸福。林老师那亲切,温和的语气,那大方得体的教态,那甜美的笑容,那犹如书法家的板书,都让我觉得是那么的美。林老师课堂的精彩,来自于她驾驭课堂的能力,更来自于她那丰厚的文化底蕴。就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导入新颖自然

用读书名言导入新课,自然贴切,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二、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比好成绩更重要,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日能养成的。林老师在这节课中注重读书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写字习惯〈大拇指不要压在食指上,身体坐正〉、查字典〈遇到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就去请教身边的老师――字典〉这些话共提醒了6次,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

林老师在这节课中,做的非常到位,她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诗句的意思,而是抓住:鉴渠 徘徊等词语,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理解诗句的意思。如:讲到“鉴”她让学生查字典,看这个字有几种解释,然后同桌讨论在课文中的解释应该是哪种,在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是这种解释。在讲“渠”的意思时,李老师还利用家乡的方言,又写出两首带有“渠”字的诗句。这样,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让学生记住了“渠”字的用法。又如:讲到“为”字,林老师先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不读第二声?学生发现,原来这里是“因为”的意思,所以必须要读第四声。这样,学生既掌握了字音,又掌握了字义。在熟读的基础上,林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独特的韵味。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发现“开”、“徊”、“来”都是押韵的,既而林老师根据古音,让学生体会原汁原味的古诗,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了解古诗的兴趣。

四、注重评价

林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是真实的,贴切的,而且不是单一的。如;她评价一个学生的写字说“你的字很干净,端正,看出你是个聪慧的男孩”。在评价一个女生有勇气回答问题时说:“虽然你的回答不够完整,但你的勇气令我佩服,希望你继续努力”。在大部分学生回答正确时,她竖起大拇指说:“你们真棒!”另外,李老师还注重学生之间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如;在一个学生背完诗,就请另一个同学说说他背的怎么样?好不好?好在哪?这样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信,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取长补短。

五、教学方法新颖独特

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我们似乎在走模式化的道路,“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在本节课中,为了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古诗的语言,自主构建新的语言积累,林老师打破常规,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学会变为主动地会学,真正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

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林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在学生理解了诗中的词语和诗句意思的情况下,让学生一边读诗,一边联想画面,学生很自然地在前面理性的理解上,用自己的语言绘出了鲜活的诗的画面,并且将理性认识还推进了一层。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从自主获得语言到独立想象画面,再到深刻把握诗意,都是在强烈求知欲的驱使下逐步实现的,留下形象、留下语言、留下情感确实得到了体现。

七、师生间形成了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应互交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学生较易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理解泉水的清澈是因为源源活水的不断注入。但对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却难以深刻领悟。这节课林老师从课题入手,反诘诗题《观书有感》,向学生提出:诗中只字未提读书,怎么诗题却是《观书有感》,不如换成《观塘有感》吧?这个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大部分学生的兴趣,由“让我读,让我说”变成了“我要读,我要说”。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合作探究,领悟到了诗中蕴涵的深刻含义。

不过,在这节课里,我还有两个问题想提出来与林老师共同探讨:

1、一些重点词的意思,课后还是让学生读读写写,这样可以适应考试。

2、这是一首说理诗,蕴藏的含义比较深刻,因此在讲本意时应该有意识为后面理解寓意做些铺垫。但很遗憾,本节课在本意和寓意之间的转化没有做好铺垫,显得较为生硬。

总之,林老师在这节课中,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促进者。她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了自己。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还给了学生。

本站声明: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

温馨提示:

文章标题:读书须有疑小古文(读书须有疑小古文阅读答案)

文章链接:https://www.btchangqing.cn/486954.html

更新时间:2023年03月10日

本站大部分内容均收集于网络,若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百科

coo是什么职位(cpa是什么证书)

2023-3-10 23:15:35

百科

没有微粒贷的原因(为什么没有微粒贷借款)

2023-3-11 0:11:2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