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新说
企业是创新主体,中央企业是科技创新的国家队。***总书记强调,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所属国有企业,一定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和掌握更多的国之重器。
“十四五”期间,中央企业将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快攻克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发挥好中央企业的引领作用。小新为您持续报道中央企业的“杀手锏”,展现中央企业的科技自立自强新作为!今天小新为您带来第二十五期《新装备新材料新技术,中国“智”造持续突破!》,一起来看
航天科技、航空工业集团、兵器工业集团、中国电科、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中国移动、东方电气集团、鞍钢、中国中化带来的“中国造”新成果。
新装备
01 我国某型液氧煤油发动机实现重复飞行试验验证
近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
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自主研究设计的
某型液氧煤油发动机实现重复飞行试验验证,
国内**实现了液体火箭动力的重复使用。
该型发动机于2021年作为
某飞行器主动力装置参加首飞试验,
经检测维护后参加本次重复飞行试验任务。
液氧煤油发动机是
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主要动力装置,
具有高性能、大推力、无毒无污染等优点。
本次试验进一步验证了
发动机全任务剖面复杂力热环境适应性、
飞行后回收重复使用的可行性,
探索了液氧煤油发动机快速简化处理方案、
检测维护及健康管理方案,
初步建立了液体火箭发动机重复使用设计评估准则,
推动了重复使用航天运输技术的
发展和工程应用。
液氧煤油发动机从一次飞行使用到
两次飞行使用这一小步,
为后续我国开展更大推力
可重复使用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
积累了宝贵经验、探索了道路,
标志着中国航天液体动力
可重复使用实现了从“零”到“有”的突破,
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02 “启明星50”大型太阳能无人机成功首飞
9月3日,由航空工业一飞院研制的
临近空间长航时大型太阳能无人机
“启明星50”在陕西榆林顺利完成首飞任务,
飞机状态良好,各系统运行正常,
首飞圆满成功。
“启明星50”大型太阳能无人机是
航空工业研制的
**超大展弦比高空低速无人机,
**采用双机身布局的大型无人机,
第一款以太阳能为唯一动力能源的
全电大型无人机平台。
该机机翼展为50米量级,
采用模块化双机身布局,
6台分布式电机螺旋桨提供动力,
以铺贴在机翼上表面的
太阳能电池板为唯一能量来源,
设计**飞行高度可达2万米以上,
其利用高效、清洁、绿色、环保的太阳能,
可实现连续跨昼夜飞行,
执行高空侦察、森林火情监测、
大气环境监测、地理测绘、通信中继等任务。
“启明星50”的首飞成功,
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新能源领域、
复合材料领域、飞行控制领域等关键技术发展,
提升我国向临近空间及
远洋远海执行任务的能力。
03 新型人工影响天气遥感探测无人机系统首飞成功
近日,我国新型人工影响天气
遥感探测作业无人机系统
在陕西蒲城机场顺利升空,
在完成了所有机载遥感探测和
作业仪器设备功能性能试验后安全降落,
标志着我国**中空大载量长航时
人工影响天气遥感探测作业无人机系统
首飞试验任务圆满成功。
该型无人机系统由
航天科技九院704所等单位联合研制,
针对我国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痛点,
科学设计了机载云-雨-气溶胶-风等
大气要素遥感探测体系以及
人工影响天气空地协同探测作业试验体系,
并完成探测载荷研制、试验组织与实施、
空地协同探测数据处理等工作。
该装备探测系统在
我国新一代星载云雨、气溶胶、测风雷达基础上,
创新实现了激光微波双主动复合探测、
主被动联合探测和遥感原位探测等功能,
可对航线下方云-雨-气溶胶-风等
大气要素实现多维立体定量遥感探测,
整体系统具有实时精细探测、
智能分析研判、**催化作业、
科学效果评估等能力。
新型人工影响天气
遥感探测作业无人机系统首飞成功,
标志着我国面向工程化应用的
空基人工影响天气多维、多要素无人机
遥感探测作业技术与手段建设
取得了新的重要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
04 彩虹-4无人机换装重油发动机首飞成功
近日,由航天科技十一院航天彩虹无人机
自主研发的中空长航时重油无人机完成科研试验。
该型无人机圆满完成了
自主起降、航点飞行、满载运输、
**升限、航程航时等试验科目。
该型无人机在彩虹-4的基础上,
换装了完全自主产权的航空重油发动机,
使彩虹-4的留空时间较大幅度增加,
航程更远,巡航高度和升限更高,
载重能力也可增加30%-50%,
适用作业的范围更广,
可用于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测绘、通信、
航空物探、环境监测、森林防火等,
可以说是彩虹-4的“升级版”。
此次试验顺利完成,
标志着此款无人机向市场正式迈进,
可以执飞高原海岛等复杂环境,
拓宽无人机应用场景,为应急通信、
森林防火、智慧城市等注入活力。
05
全球**二氧化碳+飞轮储能示范项目在东方电气竣工
8月25日上午,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
完成全球**二氧化碳+飞轮储能示范项目,
标志着我国这一新型储能技术
实现了工程应用的巨大飞跃。
全球**二氧化碳+飞轮储能示范项目
是2022世界清洁能源大会示范应用场景之一,
项目占地1800平方米,
约为两个半足球场大小,
储能规模10兆瓦/20兆瓦时,
能在2小时内存满2万度电,
是全球单机功率**,
储能容量**的二氧化碳储能项目,
也是全球**二氧化碳+飞轮储能综合能源站。
二氧化碳储能是压缩气体储能的一种,
即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循环工质进行充放电,
就像个超级“充电宝”。
用电低谷期时,
这个“充电宝”开启充电模式,
压缩机启动,2个小时就能把
巨大的柔性气仓里体积达25万立方米的
二氧化碳气体全部压缩为液态,
体积只有原来的1/300;
在用电高峰到来时,使其重回气态,
并推动透平进行发电,同样只需2个小时,
就能发出2万度的电,
足够60多个家庭使用1个月。
飞轮储能则是通过
电动/发电一体双向高效电机配合真空中的飞轮,
实现电能和动能的双向转换的一种储能方式,
能达到毫秒级的快速响应。
结合二氧化碳储能时间长规模大、
飞轮储能响应速度快的优势,
全球**二氧化碳+飞轮储能示范项目
可以有效平滑电网波动性,
解决间歇性问题,实现电网安全运行,
整个“充放电”过程
都不会用到化石燃料,
也不会产生固体废弃物,
零碳排放,绿色环保。
该项目突破了储能系统及
动力装备的多项核心技术,
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项目的建成将进一步
加快我国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步伐,
助力我国新型储能技术走在世界的前列。
06 国内**尺寸液化天然气卸料臂在江苏正式投用
9月1日,中国海油宣布,
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国内**尺寸
液化天然气卸料臂在江苏正式投用。
卸料臂是连接运输船与接收站管线,
输送液化天然气的重要通道,
被称作接收站的“咽喉”。
作业中,卸料臂不仅
要承受-162℃的液化天然气的超低温考验,
自动适应5米左右的潮汐落差和
高达65米/秒的风荷载影响,
还要具备快速对接、紧急脱离、
自动关闭等复杂功能,
世界上仅少数国家掌握设计与制造的关键技术。
此次投用的卸料臂
在国内率先具备装卸一体化功能,
既可以接卸液化天然气,
也可以实现向运输船反输,灵活性更高。
从性能指标看,
该卸料臂在低温密封稳定性、
安全脱离可靠性、
高效驱动与**控制等方面
都达到或者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
国产卸料臂实现技术突破,
可降低设备采购费用40%,
缩短供货周期8个月。
未来,中国海油将在盐城“绿能港”二期项目
规划配置8到10台国产卸料臂,
努力用自己的装备
保障液化天然气产业链的安全稳定。
新材料
01 国内首家!“手撕”钛箔材在鞍钢轧制成功
8月10日,鞍钢集团旗下鸿舰公司
B750-20辊窄钛带轧机轧制的
0.1×500mm宽幅钛箔材,
经检测认定性能指标达到
钛及钛合金带箔材国家标准,
成为国内首家成功轧制出该规格钛带的公司。
0.05-0.10mm极薄钛带
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
化工、电子及新能源等领域,
市场前景广阔。
但由于钛金属的弹性模量低、
回弹量大导致尺寸精度控制差,
尤其是轧制极薄钛带困难重重。
该公司不断进行自主探索与工艺攻关,
先后解决了轧机精度不够等系列问题,
并优化固化一系列工艺参数形成定型工艺,
可根据用户需求
成功轧制0.4mm到1.2mm系列产品,
并用不到3年的时间突破了
钛箔材生产技术壁垒。
0.05-0.10mm极薄钛带轧制成功,
为延伸钛产业链,
打造基于钛及钛合金高端材料的
高端零部件制造产业集群奠定了坚实基础。
02 国内首套大丝束碳纤维生产线实现中交
8月15日,中国石化上海石化
首套大丝束碳纤维生产线实现中交,
项目设备安装全部完成,
为下阶段试生产迈出关键一步。
碳纤维技术有着森严的技术壁垒,
迄今为止全球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掌握。
中国石化是国内第一家、全球第四家
掌握大丝束碳纤维生产技术的企业,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共获得相关专利274项,授权165项,
排名国内第一、全球第三。
此次中交的一阶段工程实现
全部设备国产化,预计今年投产。
在碳纤维行业内,
通常将每束碳纤维根数大于
4.8万根(简称48K)的称为大丝束碳纤维。
目前,国内每束碳纤维基本处于
1000根至1.2万根之间,称为小丝束。
48K大丝束**的优势是
在相同的生产条件下,
可大幅提高碳纤维单线产能和质量性能,
并实现生产低成本化,
从而打破碳纤维高昂价格带来的应用局限。
上海石化的大丝束碳纤维是
一种含碳量在95%以上的
高强度新型纤维材料,
力学性能优异,比重不到钢的四分之一,
强度却是钢的7至9倍,
并且具有耐腐蚀的特性,
被称为“新材料**”“黑黄金”,
可广泛应用于飞机部件、
轨道交通原材料、车身制造等。
新技术
01 北斗三号短报文通信服务迈入大众应用发展新阶段
近日,兵器工业集团联合中国移动、
中国电科以及国产手机厂商,
攻克多项关键核心技术,
完成国内首颗手机北斗短报文、
通信射频基带一体化芯片研制,
创新实现“不换卡、不换号、不增加外设”的
大众手机“一号双网”设计,
全球**实现了大众智能手机卫星通信能力。
短报文通信是北斗系统
区别于其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独有的特色服务之一,
近年来已经在民生保障、
救灾减灾、野外搜救等
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目前,北斗三号短报文通信服务平**成建设,
为实现短报文通信服务
高效、安全、规范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使短报文通信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质的提升。
02 我国煤制天然气催化剂技术实现自主可控
(视频号)
近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甲烷化催化剂
在新疆庆华能源集团
大型煤制天然气项目中一次性开车成功,
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制的
大型煤制天然气甲烷化技术取得突破。
煤制天然气是劣质煤经过
气化—净化—甲烷化得到的
清洁的合成天然气产品,
该技术是我国煤炭清洁化利用、
保障民生用气的重要方向之一。
其中,由中国海油和中国中化西南院联合研制的
煤制天然气甲烷化催化剂起到了关键作用。
该催化剂具有耐高温、高活性、
高稳定性和抗积炭等优点,
能完全满足大型煤制天然气工业生产要求,
在新疆庆华能源集团大型煤制天然气项目中
**实现110%负荷平稳运行,
获得的甲烷浓度为61.7%,
高于国外引进技术近3个百分点。
该天然气产品顺利并入西气东输管网,
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制的
大型煤制天然气甲烷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实现了煤制天然气领域全产业链条技术国产化,
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03 中国石油攻克2.0版表面活性剂核心技术
近日,中国石油大庆油田
攻克2.0版表面活性剂核心技术,
填补了国内空白,
全部国产化价格较国外低一半,
综合性能优于国外同类产品,
有效降低桶油成本。
复合驱油技术是
大庆油田的战略性接替技术,
截至7月底,已累计采出原油4243万吨,
年产量连续6年超过400万吨。
应用自主创新的1.0版表面活性剂,
使我国成为世界上
唯一大规模工业化应用
三元复合驱采油技术的国家。
但随着开发对象变差,
复合驱效果逐渐降低,
老一代表面活性剂
已不完全适应油田发展需求。
**研制的2.0版表面活性剂,
将引领国内外表面活性剂研
制技术快速发展。
更重要的是,
该款“国字号”升级产品*******,
预计可提高采收率20个百分点以上,
与现用的复合驱体系相比,
采收率可多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
桶油成本可降低20%。
坚持自主创新
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中央企业不断创新、不断突破
攻克多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打造高端核心装备
擦亮中国制造品牌
小新将会持续跟踪、持续上新
带您感受中国“智”造的央企原创力量
———— / END/ ————
责任编辑丨曹平
执行主编丨刘海草 张灏然
本站声明: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
文章标题:央企创新驱动发展(国有企业创新驱动)
文章链接:https://www.btchangqing.cn/482074.html
更新时间:2023年03月06日
本站大部分内容均收集于网络,若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