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联储的否定和傲慢态度相比,中国央行对待区块链和法定数字货币显然更加积极,且成果显著。近日,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动作频频,外界对央行法定数字货币的猜想逐渐升温。区势传媒Locke以“数字货币再造央行”为主题,介绍中国央行在法定数字货币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及法定数字货币讲解改变金融市场的权力格局。
9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已在深圳成立“深圳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据了解,该公司主要参与贸易金融区块链等项目的开发。同日,“湾区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的第一阶段已正式上线试运行。该项目由央行数字货币研究实验室与央行深圳分行共同推动和协调。
9月5日,由南京市人民政府、南京大学、江苏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五方合作共建的“南京金融科技研究创新中心”暨“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南京)应用示范基地”揭牌仪式近日在南京市江北新区举行。据悉,南京金融科技研究创新中心依托南京大学在区块链、数字加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术和人才优势,结合江苏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政策与需求,以移动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为支撑,重点研发数字货币加密算法和区块链底层核心技术,完成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布置的数字货币关键技术研究。
2018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深圳市要推动央行金融科技研究院项目落地,该研究院目前正在筹建中,未来研究方向不仅限于法定数字货币,还涵盖整个金融科技方面的内容,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分布式账本等技术。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姚前表示,未来法定数字货币出台,将面临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大发展的时代。
2018年1月,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实验性生产系统成功上线试运行,数家银行在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实验性生产系统顺利完成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票据签发、承兑、贴现和转贴现业务。该平台由上海票据交易所会同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组织中钞信用卡公司、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和杭州银行共同开展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建设相关工作。
2017年9月,央行所属的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通过子公司中钞信用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杭州设立中钞信用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杭州区块链技术研究院,已发布络谱区块链登记开放平台、中钞金融区块链解决方案(Block-X)等产品。
早在2017年1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就在深圳正式成立数字货币研究所,专注于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深圳市政府此前对外表示,深圳有望成为率先试水法定数字货币的城市,并为此提供了系统准备,包括:提前布局研究,争取先行先试项目,争取数字货币推广试点资格,配合建立数字货币运行监管制度体系。
在世界科创中心、区块链中心深圳,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在专利技术方面取得不小进展。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已经申请了71项专利,专利主要与数字货币相关;在2017年公开了32项数字货币专利后,2018年人民银行再度公开了14项专利。
从专利申请看,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的专利主要集中在数字货币的钱包,包括了数字货币的开通方法与系统;一种数字货币钱包的登录方法、终端和系统;基于数字货币钱包查询关联账户的方法和系统等。此外,还包括了数字货币体系的专利。**公告的专利为基于贷款利率条件触发的数字货币管理方法和系统、涉及数字货币技术领域、一种数字货币兑换方法和系统等。
人民银行前行长***透露,中国研发的法定数字货币为DC/EP,已经开发出原型。***强调,在研发过程中,要注意整体的金融稳定,防范风险。数字货币作为一种货币,在发行时必须考虑货币政策、金融稳定的传导机制,同时要注意保护消费者。为避免实质性、难以弥补的损失,必须通过充分的测试,确保可靠之后再推广。
央行在区块链金融和法定数字货币领域的成果开始受到其它国家央行及世界金融界的关注。在7月18至20日,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ITU)法定数字货币(Digital FIat Currency)焦点组第二次会议在纽约康奈尔大学科技园区召开。本次会议由旧金山数字货币研究所和ITU共同主办,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瑞典、挪威,菲律宾、巴西,埃及等国家中央银行代表进行了主题演讲,分享了该国在法定数字货币(DFC)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试点计划。此外,还有来自美联储、美国财政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清算银行、ISO、Global Platform、GA、盖茨基金、VISA等机构负责人与各行业专家超过150余人出席讨论会。
会议上,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副司长、中国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姚前博士发表了关于中国人民银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双层架构的主题演讲——《一个双层框架内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科技方面》,分享了中国人民银行当前对法定数字货币的双层架构设计及其详细功能。
区势传媒Locke曾《解读央行数字货币(CBDC):银行账户系统+数字货币钱包》介绍过央行设计的法定数字货币“双层架构”,即银行账户与数字货币钱包的分层并用。姚前博士介绍了央行数字货币框架设计的一些原则,包括安全稳定、便捷高效、专利可控、多层设计、中立性与收益性、大众发展,其中多层设计与本文关联性大,强调弱关联的层设计,中央化控制与分布式建设。这个双层框架的两层分别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又分别基于账户(account-based)与基于钱包(wallet-based)这两种形式。简而言之,央行这一框架是把原有的银行账户系统,与基于数字货币钱包的账户系统相结合。
在区块链世界里,数字货币是独立于法定货币系统、银行账户系统。如果法定数字货币系统与银行账户分离,或许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混乱。央行旗下中国金融时报刊发《区块链技术与央行数字货币需求的分歧和应对》文章称,区块链技术与央行数字货币分歧主要存在于币**三方面:区块链去中心化与央行数字货币顶层结构的分歧;区块链私钥依赖性与央行数字货币受众群体普适性的分歧;区块链交易信息可知性与央行数字货币保密要求的分歧。而应对分歧的可行化建议可分为,建分离协作的联盟链双圈体,商业银行接受委托成为交易的实际执行者以及技术手段多管齐下,防止核心数据泄露三大方面。
所以,央行在具体设计上采用了“双层架构”。姚前考虑在商业银行传统账户体系上,引入数字货币钱包属性,实现一个账户下既可以管理现有电子货币,也可以管理数字货币。这种设计,首先,给现有银行体系冲击太大;其次,对商业银行现有成熟系统来说是一种资源浪费。
根据央行有关钱包设计标准,数字货币钱包相当于保管箱。银行根据与客户的约定权限管理保管箱,从而保留数字货币作为加密货币的所有属性,将来也可以利用这些属性灵活定制应用。在具体实现上,该框架在银行基本账户中增加了数字货币钱包ID字段。钱包起到保管箱功能,不参与日终计提等业务,最小化影响现有银行核心业务系统。
银行账户还是传统商业银行的账户,用于开展存贷业务,避免商业银行被通道化或者边缘化。数字货币的去中介化,对商业银行脱媒化影响很大,这种设计****保留了商业银行的金融地位。
数字货币的转账关系:依然可以在商业银行系统内转账,而又可以通过发钞行直接确权,不完全依赖账户行之间的跨行支付系统,利用客户端的数字货币钱包实现点对点交易。
姚前博士试图通过商业银行账户与数字货币钱包的双层结构,将法定数字货币纳入“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元体系,享用现有成熟的金融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因特殊考虑了数字M0在商业银行体系中的“安身立命”问题,既可使之独立开来,又可分层并用,发钞行只需对数字货币本身负责,账户行承担实际管理业务,应用开发商落实具体应用,各司其职,边界清晰。
姚前博士采用“双层架构”试图不对当前金融体系造成太大的冲击,避免商业银行被边缘化。但实际上,法定数字货币的推出,或颠覆传统金融市场的权力格局,帮助央行重新夺回货币市场的控制权。区势传媒Locke曾经发文《央行研究及发行数字货币的目的:增强货币市场的控制力》,以科技金融发展历史和货币数量论,预测法定数字货币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技术是推动这一切改变的根本动力,货币数字化的底层技术是计算机及互联网,而数字货币则是区块链。计算机时代,商业银行携M2掌控货币创造力;区块链时代,央行借数字货币M0重新夺回控制权。因为货币数字化和数字货币在债权性质上存有根本区别:货币数字化是M2,属于商业银行的负债;数字货币是MO,属于央行的负债。这种债权性质的改变,对货币市场结构和货币控制力的影响非常大。
货币数字化是1970年之后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改变。在此之前,银行没有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ATM机24小时银行没有出现,M0和M1的占比要比现在更大,M2则小得多,央行对货币市场的控制力也要大得多。但是,计算机和互联网出现之后,银行的清结算系统给货币结构带来根本性改变。银行可以实现快速存储、借贷、支取和转账汇款,用户将大量现金存入银行,这样市场上现金大量减少,而存款大量增加。
这一变化导致三个结果:一是债权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用户持有的现金,是央行的债务,属于MO范畴,如果存入商业银行则是银行的债务,属于M2范畴。二是大大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M2占比和货币乘数增大,银行的债务和资产都大幅度增加。一方面商业银行吸收了更多的存款(债务),从盈利角度考虑同样放出更多的贷款(资产);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的出现,银行可以更加**的控制风险,扩张资产负债表,不断吸收更多存款,释放更多贷款。三是商业银行的控制力增大,央行控制力减弱,市场杠杆率大幅度增加,债务大规模扩张。
还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在投资银行领域。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世界主要国家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在浮动汇率之下,汇率、利率波动较大,出现了投机套利空间。套利空间诱发了各种金融创新,包括期权、期货、信托、各种基金及衍生品,投资银行借此兴起。由于互联网和计算机的出现,大大增强了投资银行的风控能力,同时也鼓励他们快速扩张。高回报促使更多资金从商业银行流向投资银行,商业银行迫于盈利压力借助“影子银行”将钱转投到投资银行领域。可见,在计算机出现和执行浮动汇率之后,央行对货币的控制力被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削弱。虽然当时美国对银行实行分业管理,监管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但是商业银行通过扩张表外业务来规避美联储监管。这段历史似曾相识,今天中国正在上演这一幕。
数字货币的出现,或许与数字货币化类似,改变货币市场结构与金融控制权,只是这一次区块链将增强央行的货币控制力。数字货币时代虽然基本上消灭了现金,但是MO却回来了,数字货币与现金一样都是MO,属于央行的负债。法定数字货币如果采用区块链技术,将促进商业银行“脱媒”,商业银行的资金可能会再次外流,更多地流向投资银行和其它新派生的金融机构。这样,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被压缩,M2占比可能会降低,最终,中央银行对货币的控制能力得到增强。
腾讯云区块链首席架构师敖萌认为,可编程货币可以大大加强央行对数字货币的控制权。敖萌博士认为:“通过编程,央行可以控制货币的整个生命周期——创造、流通、回笼。”怎么理解?对于计算机,它的内部是有一定的自我控制的功能。以早期面向对象语言为例,要求至少有两个函数,一个是构造函数,一个是析构函数。你既要解决它的创造问题,也要解决它的消亡问题。如果我们未来上升到可编程的数字货币,央行的控制权就大了很多。甚至在流通环节也可以增加控制。这也是为什么各国央行都对区块链技术抱有非常大的兴趣。
对于金融市场的控制,法定数字货币的威力不可小觑。今年8月17日,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披露,于今年3月28日申请了一项名为“基于贷款利率条件触发的数字货币管理方法和系统”的专利。该发明称,其背景是,在货币投放的当下,中央银行即失去对货币的掌控,货币能否最终流向实体部门、是否能实现中央银行所意图的政策目标,交由中央银行之外的各方力量和因素来决定,从而导致货币政策传导的不畅或失效,引起资金流向资产市场而非实体企业导尿管政策困境。比如,美国的银行信贷只有很小比例(大约3%-15%)流向实体经济,更多的是流向了资产市场。在我国,货币“脱实向虚”的现象同样存在,2015年,我国金融业增加值与GDP的比例为8.5%,高于美国1.5个百分点,不少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自我循环,没有进入实体经济。
因此,该发明称,提供一种基于贷款利率条件触发的数字货币管理方法和系统,能够使基准利率实时有效传导至贷款利率。包括:向金融机构发行数字货币,并将所述数字货币的状态信息设置为未生效状态;接受所述金融机构发送的数字货币生效请求,获取所述生效请求对应的贷款利率;当所述贷款利率符合预设的贷款利率条件时,将所述数字货币的状态信息设置为生效状态。贷款利率=生效请求发生时点的基准利率±数字货币发行时点的贷款基差。
数字货币再造央行:法定数字货币大大提高了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和调节利率的权力,央行对货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控制权则大大增强。过去,因计算机兴起和数字货币化带来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和表外业务过度扩展、杠杆率、债务率过高等问题,或许可以得到缓解。央行拥有更强的货币和金融控制力,如果对市场管控科学得当,应该能更好地预防、缓解金融危机。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标题:再造央行:法定数字货币将改变金融权力格局
文章链接:https://www.btchangqing.cn/457826.html
更新时间:2023年02月07日
本站大部分内容均收集于网络,若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