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麦肯锡公司:Anutosh Banerjee,Robert Byrne, Ian De Bode and Matt Higginson
过去这几个月让许多Web3的拥趸不得不认清现实:各大主要加密货币持续暴跌,非同质代币(NFT)交易量放缓,而且,最重要的是,几家先锋企业因为风控失效、消费金滥用而陆续宣告破产。虽然风暴尚未消散,但是企业**们应该突破市场波动或不良企业的干扰,看到数字化资产和技术的潜在用途。
虽说这一新兴技术及其应用确实存在风险,但是新一代的互联网应用软件在越来越多的行业里不断涌现,可能会带来颠覆性变革。
金融服务业一直是引领采用这些新型技术和资产的主力——高峰期的时候,去中心化金融交易所的日交易量超过100亿美金。但此后一路跌至今天的20亿美金,也基本符合了资产价格走势。从金融服务领域学习经验教训——**和低落都学习,对房地产、游戏、 碳交易市场、艺术品市场等其他领域了解这些技术和资产的应用也有借鉴作用。
这些技术及其应用的传播力和速度仍未知;道路是曲折的,从糟糕的客户体验到欺诈,难题比比皆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对 Web3的法律监管尚未到位,要求某些资产有更高透明度,以及针对托管基金加大消费者保护力度的呼声此起彼伏。然而许多领域的企业领导人必须了解这一科技新浪潮的核心特质,及其颠覆潜力。因此,本文作为引子,将对Web3的主要构成加以剖析:什么是Web3,Web3的能力以及当前的局限,它面对的巨大风险,要克服的挑战,以及随着Web3不断演进,对利益相关者潜在的影响。后续我们将陆续撰文,深入探讨Web3的生态组成和具体用例。
理解Web3的颠覆潜力
Web3的核心特点在于业务模型的去中心化。鉴于此,它标志着互联网演进到了第三个阶段(所以称之为“Web3”),将用户习以为常的范式颠倒了过来。
诞生于1980年代的第一代互联网包含许多开放式协议,任何人都可以基于这些开放式协议进行建构,这些开放式协议中也几乎没有什么用户数据被捕捉到。很快,Web1.0演进到了第二阶段:这是一种更加中心化的模式,身份、交易记录,信用分数等用户数据都能被捕捉并聚合,还常常会被转卖。应用软件的开发、交付、变现都以**产权为前提;与应用软件相关的所有功能、治理都由少数几家公司掌握,从中产生的收入都被管理层和股东瓜分。
Web3是Web2的迭代,很可能会颠倒权力结构,将权力归还给用户。开放式标准和协议也许会迎来春天。Web3的宗旨就是控制权不再集中在大型互联网平台和聚合商手里,而是广泛地分散在去中心化的、“非许可型”区块链和智能合约中,本文稍后会就此阐述。治理,这是Web3最妙的一面,应该在社区中完成,而不是闭门决定。收入可扣除一部分用作激励,投入用户获取和拓展,剩下的返还给创造者和用户。
这实际意味着什么呢?从根本上说,当前数字化应用的商业模型将会迎来一场范式转变,去中介化将成为其核心要素。在数据、功能、 价值的维度上,不再需要中介的参与。通过开源,而不再是专属性的应用软件,用户和创作者可能会反客为主,有各种动力去创新、测试、建设、扩展规模。
Web3的基石
Web3的颠覆性建立在三个主要基石之上:区块链将所有信息都存 储在数字资产所有权和既往交易记录里;“智能”合约代表应用程序逻辑,并能独立执行具体任务;数字资产能代表任意有价物,与智能合约结合后“可编程”。每块基石都包含多个层次的复杂性和微妙差异,并且都在不停地演变,力图克服初创企业的难题和结构性短板。本篇引子将就这些主要基本面的顶层体现进行探讨(图1) :
区块链作为开放数据架构。进入Web3阶段,应用数据不再储存在私有数据库中,而是在开放数据架构中,任何人都可以读写。这一开放数据架构就是区块链。区块链是一个公共数据库,稳妥储存所有交易相关数据,也常常被称为“分布式数字账本”,即在一个由不同计算机主机“节点”组成的网络中,核心数据库进行了**,在多个参与单位间传播。区块链中的每个“区块”都是独立的数据段,彼此并联或者串联。每当新的数据加入网络,在某数据链上就会**性地产生一个新的区块。所有的节点会随着变化而更新。不存在中心数据存储是其与传统数据库的**区别之一。作为区块链的优势之一,这意味着链条上任一点的故障也好,控制意图,或者管制也好,都不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用户数据不再分片地散布在不同的平台上,也不再是**专属的,不会被拿来售卖。
智能合约作为去中介化功能。智能合约是储存在区块链上的软件程序,会基于预先定义和批准的参数,自动执行某项经验证有效的交易。因为智能合约常常作为不可变程序部署,一旦就位,无需中介,也不必提取收入,就可迅速、经济高效地执行。合约中应用软件的逻辑是预先设定的,一旦部署完成,再改动会非常困难。这些应用软件常常由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 治理,这是一种集体治理形态,参与者是应用软件的用户,并拥有该智能合约的治理令牌。如果 DAO设置合理的话,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够单方面决定改变一个应用软件的参数。这与Web2的应用软件有着天壤之别,在Web2阶段,企业可自行决定设定具体的参数,比如说,定价。
数字资产和代币作为去中心化所有权。数字资产是无形的数字物品,具有所有权特质。所以,数字资产应该具备可验证的、可拥有的数字价值——虽说在全球某些地区,围绕着数字资产及其所有权问题的法律框架尚未完善。这些资产分布在区块链的各个应用程序中,可以与智能合约关联。大体来说,当前共有五种数字资产:
-
原生代币。作为货币用于支付各共识节点,奖励其维护和升级各自的区块链。
-
稳定币。是区块链上的现金,锚定美元之类的法币或者央行数字货币(CBDC) ,CBDC受央行监管。
-
治理代币。是令牌,代表就智能合约功能参数进行投票的权力。
-
非同质化代币(NFT)。是一种独特而不可拆分的资产代币,所有权可证明。
-
数字资产。是区块链上令牌化的债权,对应实体世界的资产,如,大宗商品,房地产,或者知识产权,可进一步分解成子资产。
每一样数字资产都有自己的功能,资产所有权不再储存在私有、受监管的账簿上(如银行的账簿) ,而是在区块链上了,这样,无需第三方就可以存储、验证,以及交易用户所持价值。此外,这些资产还可以与智能合约关联,发挥“生产性”作用,比如,智能合约将它们自动部署后,可以为主人赚取收益。
进入Web3时代:
用自动借贷作为变革的例证
要想阐释Web3的颠覆潜能,**从Web3**找到产品市场**契合点(PMF)的用例开始:金融服务。
汇款、资产掉期、贸易融资,还有保险都已经开始启用智能合约,实现了自动化高效。Web3在借贷上的影响很可能极为惊艳。
在当前的传统金融服务中,借贷业务仍旧依赖银行作为可靠的中介,持有资金,发起贷款(图2) 。存款人提供资金时获得少量的利息回报。银行则会在自己的私家账簿上记账,然后汇总潜在借款人的信息,借此判断他们的信用水平,确定贷款的报价。向借款人收取的附加费用用来支付这些活动,为银行的管理层创造营收。近年来, 由于利率屡创新低,存款利息几近于无。
随着Web3时代的到来,存款人仍旧可以获取存款利息,只是不用再把钱交给银行或者监管外的平台,而是可以将钱放在一个非托管性的钱包里,即区块链上的一个账户中,自己掌握。交易和所有权数据全都留在区块链上,而不是在银行或者监管外实体手中。客户不再仰赖某家企业把自己的钱借贷出去了,而是可以自己把钱作为流动性存到某个智能合约中。这个合约会有效地代管这些钱,只有当预设定的条件满足时,才会发放。
借款人仍可申请贷款,但必须提交足够的抵押物之后,通过该智能合约(由存款人发起的) 获得资金。借款人获得贷款后,抵押物的潜在增值仍归其所有,这样,不必涉及税务活动(可能在销售抵押物的时候发生) ,就增加了流动性。
所有的贷款条款,包括贷款价值比(LTV) 、支付的利息和清算门槛,都已由智能合约中的逻辑预先设定,并对所有参与者保持透明。
借款人仍然支付贷款利息,但这些利息不再拨归管理层和股东。在我们这个例子中,这个合约之上没有管理层,也没有股东,而是由DAO治理,而DAO通常不会从相应的任何收入里分一杯羹。贷款的利息收入计入智能合约,然后再拨回给这笔资金的最初主人。由于有超额抵押的要求和自动清算,信用风险被降到**。去年,知名的Web3借贷平台发放了超过2000亿美元的贷款,尽管有很大的市场波动,但目前累计坏账约为100万美元。没有存款丢失或冻结,仍可持续提款。某**加密货币放贷公司甚至在落败后,仍继续在 Web3平台上偿还贷款,以便在申请破产后能收回抵押品。
这个例子凸显了银行作为托管单位、中央账簿和信贷决策引擎会如何被去中介化。与这项服务相关的传统利息收入应拨归储户,而不是银行的管理层和股东。智能合约本身通常收入为零,但有时会产生用于资金保险的小额利差。最近几个月,随着相关贷款抵押品的价格下跌,每个智能合约都自动触发了贷款清算,这样每笔贷款都不会产生拖欠款。
Web3能有效地使传统收入流归属平台用户,相对于Web2,进一步强化了用户价值主张。这一借贷例子还显示了Web3如何通过共享基础 设施、合规和自动化,全天候提供服务,且更具成本效益。
储蓄和贷款首先体现了Web3的产品市场完美契合度(PMF),而其 他符合PMF的去中心化金融(DeFi)用例正陆续涌现,其中掉期尤为突出。这里的逻辑是类似的:Web3的推行使交易费用这种传统 收入归智能合约中的存款人(换言之,流动性供应商) 所有,而不再被传统的中央交易公司拿走。某些最热门的代币对(如,以太币Ethereum和美元币) 为流动性供应商带来的免交易收入平均达到了去年投资总额的30%至70%。同样,管理智能合约的中心化自治组织(DAO) 没有从中获利;所有收入都归存款人所有,而不是中央交易所的管理层。虽然过去的收益回报相对较高,但想一下,如果组织能够通过智能合约,实质性地减少交易管理成本,并通过区块链将重点风险管理和合规专家之外的基础设施成本转嫁出去,他们可以获得多少股权回报。由于协议和自动化的开源性质,Web3可能导致定价权压缩(换句话说,降低费用) 。
有些情况下,在产品市场的应用主要是投机性的。然而,金融服务领域的应用软件不断增加,表明了Web3可以产生有意义的创新。市场在进入近期的低迷之前,有超过2500亿美元的资金被积极投入智能合约,为存款人带来了自主回报。
因此,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 中,可应用于借贷、交易、衍生品、保险等领域的自动化、可编程智能合约已经开始与银行、经纪、保险 **之类的传统中介竞争了。有的时候,他们推出的解决方案对症传统金融的痼疾,如,对手方风险、漫长结算期、中介方分走很高份额的价值、系统不透明、没有互操作性。如果企业提供的服务可以编码成为智能合约,对此多加关注会使其受益。
**,虽然近期市场进入下行,但是创新的脚步不会放慢。每个月都有数千名的开发工程师加入Web3运动。由于这种技术是开源性的,开发工程师可以基于在严酷的市场条件中经受住实战考验的成熟程序,轻易开发出新的应用软件。哪怕是***大型组织,也很难与如此规模的全球开发者群体和创新抗衡,而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和开发者加入,创新的速度也会加快。
Web3仍需面对的风险和挑战
目前Web3已经扩展到了很多其他领域,其中包括社交、碳交易市场、 艺术品、房地产、游戏,等等。Web3也是构成可互操作的元宇宙的要素,是正在建设的一个完全虚拟的平行宇宙,吸引着消费品公司和风投等海量资金的注入。任何新技术诞生时都被视为是颠覆性的,而区块链、智能合约、数字资产会带来怎样的变革,仍有待观察。 虽然部分公众持深度怀疑态度,特别是在数字资产估值急剧下滑,以及最近一些基金和消费存款公司纷纷破产之后,但是用户兴趣仍旧高涨,参与度不断上升,尤其是对年轻一代而言。麦肯锡最近在 印度、新加坡、英国和美国等这些知名的数字资产市场中进行了一项调查,采访了35,000名活跃在线用户,其中20%的25至44岁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拥有数字资产。其中三分之二曾使用数字资产付款(可能是P2P付款,或者Web3商贸) ,超过一半曾使用NFT作为某种数字化身份,或者通过数字资产参加过边玩边赚活动(PTE)。
尽管如此,Web3仍需不断克服消费者和机构参与者面临的各种挑战、障碍和风险,才能完全确立自己的地位。主要挑战就是监管审查和前景。
许多国家的监管机构正在寻求发布新的Web3指南,能够平衡风险和创新潜力,但情况仍不明朗。
目前,这些资产、服务和治理模型的分类不明确和管辖不一致性。例如,智能合约尚不具有法律效力。这反过来又限制了机构采用的可能性,特别是对那些受到严格监管的实体而言。治理仍待完善,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 是一种集体社区机制,理论上应该监督这个新生的去中心化的世界,但是各个DAO的操守差异很大,虽然也在演进,但并非坚不可摧(正如近期某些去中心化金融案件所示) 。
此外,这个新生态系统中的用户体验还没有为进入主流做好准备。大多界面设计不佳,底层技术仍过于繁琐,用户无法获得流畅体验。安全性也是一个问题:如果用户不放心的话,这项技术就不太可能大规模铺开。欺诈风险仍旧存在,各种“卷款潜逃”、庞氏骗局和社交工程骗局困扰着新兴行业,而这些行业通常还没有了解你的客户 (KYC) 和反洗钱程序。虽然Web3最终会将用户价值主张放在首位,但目前的消费者保护显然不够。
事实上,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参与Web3的用户可能不完全了解去中心化技术的风险,因此期望受到与从中心化(通常是受监管的) 实体获得的同样的保护。例如,就其本质而言,区块链上的交易是不可逆的,因此目前不存在追回资金或用户撤回资金的概念(尽管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该技术进入主流的条件尚未成熟。当前系统可以说是没有数据隐私。 例如,虽然钱包最初是匿名的,但现有工具可以基于交易历史,归因钱包身份,而且做得越来越好。一旦失去匿名性,所有交易都可能在世界任何地方被查看。虽然这种公开性可能是有益的,但该技术可能需要按需为用户保证隐私,这样才能吸引主流。
**,交易成本使目前某些技术协议过于昂贵而无法应用,这也是一个因素。例如,在以太坊区块链上完成和记录交易所支付的费用 (所谓的gas费) 可能会让世界大部分地区的用户望而却步,而更便宜和更快的替代方案通常不具有同等水平的适应力或运行时长,而这是进入主流所需具备的。智能合约的适应性尚待证实,而每周都会有针对新代码漏洞的攻击或“逻辑黑客”,作为智能合约做决策所需的信息来源,“甲骨文”提供的信息可靠性仍待改进。Web3基 础设施需要继续加强,因为很多重要服务常常过度集中化,或者太 敏感,不允许失败。**,考虑到区块链的工作量证明机制(proof-of-work) 的能源消耗,在大家对环境、社会、治理议题日益关注的 当下,这对用户、企业、监管者推行Web3都是很具体的挑战,虽然说挖矿的环境足迹一直在改进,现在也有举措在努力减轻其环境影响。
Web3的**格局
上面的例子展示了Web3的颠覆性潜力,以及刚刚起步的推行工作。 监管监督、用户体验、底层技术都需要继续发展成熟,才能被主流社会接纳。Web3领军者以及其他刚开始使用这一技术的企业都清楚眼前的这些挑战,也在努力去解决,并常常得到风投(VC)的解囊资助。实际上,2022年上半年,Web3获得的风投超过了180亿美金,不出意外的话,全年总额会超过2021年的324亿美金。哪怕初期遇到种种挑战,Web3的扩张速度仍旧是指数级的,因为有着更 强化的用户价值主张,以及去中介化的商业模式。
抛开技术复杂性和悬而未决的疑问不谈,Web3仍旧是一个重要的、 值得关注的互联网趋势,各个领域的企业高层领导也许需要一直留意,哪怕只是因为其可能迅速造成颠覆的潜力。高管们可以思考一 下Web3原生企业会如何颠覆自己所在的产业,由此带来怎样的挑战和机遇,然后据此制定周密的应对策略。
如果颠覆发生了,对于在位企业(依据它们的风险胃口判断) 来说, 颠覆及其相关机会很可能在三个层面展现出来:资产、基础设施、服务(图3)。
资产。新颖和未开发资产(包括稳定币、CBDC、治理代币、NFT和代币化房地产等) 在新用例和不断扩大的潜在零售和企业需求驱动下,可能逐渐成型。某些资产也可以继续代币化,这表明对于许多资产,如,债券和大宗商品,它们的传统形态和代币化形态可能并存。因此,企业的机会在于牵线帮助获取NFT之类新的Web3资产,或想办法将现有资产带入Web3生态系统。比如可以通过使用代币化服务将现实世界的资产,如债券、音乐或艺术品等,带入Web3环境。
基础设施。伴随着新资产的出现,核心基础设施很可能会继续发展成熟。托管和资产服务、清算和结算、代币化和发行、风险和合规、钱包和身份等等这些领域需要更多基础设施的支持,而传统企业都无法充分满足这些领域的需求。
传统银行等机构可以抓住机会与Web3原生企业合作,进行产品服务创新,推动Web3基础设施发展成熟,最终被主流社会采用。
服务。随着支持Web3原生资产的基础设施不断发展成熟,技术持续升级,就会不断有新的等同资产出现,**现有服务的某些功能。比如各种Web3原生市集,支付网络,储蓄和贷款平台的兴起。
很多人认为接下来就会轮到Web3游戏、社交、媒体平台,即Web3 元宇宙。要预测哪个用例会扩张最快也许不太容易,多个传统平台和Web3平台很可能会共存,提供同样的功能。但是这两种平台可能会有各不相同的价值主张:传统服务或许有更好的消费者保护,提供更好的客户体验;而Web3原生平台可能会全天候地给用户或 者运营者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传统企业可以不断加大与Web3颠覆势力的合作,借助它们这座桥梁打造或者利用新的服务。企业要跑赢趋势,可能需要知道如何将新的、强化了的价值主张推介给自己的用户群,同时又保持传统服务原有的一些经济效益,严谨的合规性,以及消费者保护水平。
Web3的世界仍在雏形阶段。在向全社会推广之前,还有诸如监管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然后才能赢得信任,不断拓展壮大。而作为 Web3核心的消费者价值主张是所向披靡的,它能够集数据、功能、 价值于一体,并由此催生更多新的、高效的应用软件和资产所有权。如果能够以史为鉴,大小企业,公营及社会部门都应该参考Web3 一路走来取得的成绩,思考一下如何以负责任的方式与之关联。那些未能做到这一点的传统企业也许转瞬间就发现自己已被一整套飞速发展的新技术、新资产、新的生意范式远远地抛下了。
文章标题:走出概念炒作的Web3
文章链接:https://www.btchangqing.cn/432130.html
更新时间:2022年12月30日
本站大部分内容均收集于网络,若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