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娱小仙女(原创,禁止抄袭)
一个有态度的吃瓜群众
引言:
《触不可及》是一部2011年11月上映的法国喜剧电影,却曾让很多观众流泪。由**导演奥利维·那卡什执导的这部电影预算并不高,没有任何好莱坞动作大片的炫酷噱头,用950万欧元成本,创造了法国影史奇迹。《触不可及》曾经连续两个多月占据法国票房**,打破了经典爱情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纪录。
这部取材于真实事件的**电影,斩获2011年东京电影节**影片金麒麟奖和**男主角奖项。本片两位主演:弗朗索瓦·克鲁塞和奥玛·赛,双男主凭借入木三分的传神演绎和默契配合,同封影帝。(想起了16年周冬雨和马思纯凭借双女主电影《七月与安生》同获金马奖影后)
如果仅从电影的喜剧定位来看,很多观众觉得单纯逗人发笑的电影,如果品味不佳、笑点尴尬,便会失去艺术价值,难登大雅之堂。但其实很多根植于人文哲思、意蕴深厚的喜剧片却成为电影史上的艺术经典,经久不衰。
从电影史的角度看喜剧:
回望电影的百年发展史,喜剧片作为诸多类型片当中的“香饽饽”,用自己独特的轻松诙谐、圆满结局,赢得了观众喜爱。好莱坞喜剧的风靡、成龙功夫喜剧的流行、香港和大陆的贺岁片不断迭代,刷新春节档票房纪录……这些现象无疑体现出了喜剧电影受众广泛,历久弥新和极大的艺术张力。
法国**剧作家莫里哀说:“喜剧的责任,就是通过娱乐来纠正人的缺点。”如果一部喜剧电影用人性、人情来作为幽默的内核,把崇高和滑稽在深层形态上进行结合,把主人公高尚的道德和闪光的人性进行外化,那么也必然会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遇见你之前》、《遗愿清单》等**喜剧电影,用幽默的方式对死亡、友谊、爱情、尊严和生命价值进行探讨,令观众获益匪浅。刚刚横扫奥斯卡四项大奖的韩国电影《寄生虫》,也是喜剧外壳下对社会、阶层甚至政治的现实隐喻。
这部《触不可及》同样借用喜剧的幽默来讲述悲剧命运的主人公。种族、阶层、贫富差异巨大的两位男主,都有自己触不可及的灵魂禁地和现实困境。
诚然电影的故事足够精彩,但如果仅从这个层面解读经典,未免过于单薄,很难深刻体会影片真正的艺术魅力。因此,本文将从电影的“叙事结构、主题呈现、人文关怀”这三个方面,从微观到宏观为大家深度解读。
一、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精妙细致的叙事
《触不可及》取材自真实故事,法国导演奥利维·那卡什把一个法国富翁的自传《第二次呼吸》改编为这部电影,迷恋跳伞的白人富豪热爱冒险,却因为一次事故而高位截瘫,他不得不高薪聘请全职看护。
但是富翁不按常理出牌,应聘者当中,不乏专业知识和经验兼备的人才,他却执意选择毫无经验,刚刚出狱的贫民窟黑人混混。但是这样一场看似随意的选择,却引出了一场深刻的彼此救赎。
当真实动人的故事被搬上大银幕,揽获东京电影节大奖,成为当年法国电影票房**,片尾也贴心地展现了影片的原型人物(**催泪)。
本片的成功除了故事过硬,也离不开电影精妙细致的叙事性特色。导演牢牢抓住了故事发展的核心矛盾和两位男主身份的反差,并以此为初始发散点,向观众展示真实质朴,源自生活细微之处的人性美,没有炫技和滥用高科技效果,也没有火爆的动作场面来吸睛。
故事的叙述,简洁、流畅,几乎没什么调动好奇心的跌宕起伏,但贯彻全片的那种娓娓道来的口吻,却出乎意料地深入人心。我们就先从叙事学角度分析这部经典电影,解读它的叙事艺术性。
1) 叙事学与电影叙事一波三折的缘分
电影首先是一种艺术; 尽管技术发展和其他趋势风云变幻,电影的首要任务是保持创造性和文化的实际价值。——雷米·富尼耶·郎佐尼
因为电影呈现方式的特殊性,阐述故事或思想只能采用画面而非文字形式,所以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电影艺术的评析赏鉴,更多是从美学角度出发,而非叙事学角度。最初的电影叙事也并未引起叙事学研究的重视。
叙事学理论最早发源于弗拉迪米尔·普罗普,在法国结构主义影响下得到了迅猛发展,并被托多罗夫命名为 “叙事学”。巴特《叙事作品机构分析导论》、 布雷蒙《叙事可能之逻辑》以及格雷马斯的《结构主义语义学》,三大著作被认为奠定了叙事学的基础。
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代表人物热奈特著有《叙事话语》,在前辈基础上,一举把叙事学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后期,经典叙事学受到了后结构主义理论的挑战。直到1997年和1999 年,戴卫·赫尔曼两次提出了相对于结构主义叙事学的 “后经典叙事学”,为叙事学的发展打开了新的一页。
后经典叙事学以寻求新的学科范式为特征,反映了 “新兴技术和方**”,跨越了 “文学叙事的局限”,表现出对 “新兴媒体和叙事逻辑”的兴趣。
“叙事学是指叙事组织的话语、文学、编史学、绘画、电影以及其他领域的任何主要方法。”事实上,早在1966 年,巴特就认同了这一观点,只不过偏执于从结构主义文本分析的经典叙事学长期以来忽略了叙事学与电影的结合。
但幸好,在这部法国电影中,我们看到了叙事学和喜剧电影的完美结合。
2) 电影清晰的叙事线索
《触不可及》既然没采用好莱坞大片那种久经沙场的成功模式,想叫好又卖座,只能把而故事的叙述发挥到**,寻求突破。
1、 叙事的主体和真实性
从叙事主体角度来讲,电影采用第一人称手法,叙事者是两位主人公黑人德瑞斯和白人富翁菲利普,而受述者则是观众。
从真实性角度来看,“由真实故事改编”在影片开端就有所展现,结尾真实原型人物出镜,更是对此加以呼应。但也因为故事真实,电影的叙述必须和故事达成完全一致,观众不再需要揣摩故事发展,也不再允许导演和编剧发挥过多的夸张艺术想象,但也意外拉近了叙述者与受述者的距离。
电影用这样亲切的口吻来叙述,把日常又珍贵的人类情感,深深印到了每一个观众心里。
2、叙事的三要素
根据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我们可以将叙事分为三部分: 时间、语式和语态。
<1>时间顺序很好理解,就不做赘述。从形式上,也分为倒述和预述两种形式。《触不可及》采用了预述的方式,毕竟在影片的最开始我们就知道了两位男主结为好友。但导演为了保留悬念,增强电影精彩程度,从故事细节上下了功夫,突出了两男主身份和地位的反差,把两个主人公的真实命运隐藏。
两人起点的巨大差异和终点的同获幸福,电影的开始阶段就开始蓄力刻画。在讲述主人公往事的时候,导演还运用穿插了倒叙手法,让整个叙事从时间角度,既兼顾了清晰的条理,又达到了轻松活泼。
<2>语式是指叙事者描述故事的方式。基于热奈特提出的距离和聚焦两个概念。
所谓距离,就是叙事对于事件的模仿程度。影片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所以导演对于距离问题必须慎重。首先,导演将演员的身份定义为 “有限视野叙述者”,即叙述者身份等同人物。其次,在个别情节中,导演还穿插 “全知叙述者”和 “视角外叙事”的身份。
给大家举几个例子,菲利普那个性感美丽的女秘书,导演反复利用视角外叙事为德瑞斯和她的暧昧关系保留悬念,提供笑料(那个邀请泡澡的情节笑炸),直到**才揭开其同性恋的身份。女秘书在德瑞斯告别之际,也不忘逗他。
对于德利斯的身世描述,导演的刻画很精彩,先是德利斯的养母以视角外叙事身份的斥责,让观众认识到一个片面的德利斯,揭开混混的身份; 紧接着菲利普的律师以全知叙述者身份描述细节,什么刚从监狱出来之类的,从而使受述者观众加深对德瑞斯的负面印象,为进一步在叙事中形成反差做好铺垫;。
**再由德瑞斯自述收尾,为人们揭开了德瑞斯充满伤痛的成长经历,先抑后扬,****激起了受述者对于德瑞斯的心疼。这部电影的成功,导演在距离角度的把控**功不可没。
聚焦一词也是基于热奈特的理论,是对叙述视点的选择。聚焦可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种形式。从本片叙述手段分析,导演采用的是内聚焦的形式,即叙述者等于人物的叙事办法。
在本片大部分时间里,都采用了固定聚焦的模式,即焦点在两名主人公的巨大反差当中。种族、肤色、贫富、修养、个性、阶层和教育截然不同的两人,矛盾简直无处不在。音乐品味、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以及恋爱观念都在不断碰撞。两个主人公的矛盾是故事的主线,也是导演聚焦的焦点。
或许是为了增强喜剧效果,导演为观众安排了很多焦点切换,独特的法式幽默。举个例子,菲利普的女儿和“鸡毛掸子”男朋友分手,失落大哭,德瑞斯见钱眼开,用自己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了小孩子的矛盾,还有德瑞斯看到菲利普花大价钱买“鼻血画”,自己也捣鼓了一幅画,还被菲利普卖出去了。
导演的焦点切换让观众在探究电影主题的同时,感受了很多意外的乐趣。影片**,导演彻底转换焦点,德瑞斯回归家庭,另觅工作,幸福的女主人公埃莉诺出现,影片的**,当菲利普在餐厅里看着埃莉诺出现,那种出其不意见到心上人的表情,瞬间让我流泪。觉得演得真好,那一双笑中带泪的眼睛和微微抽动的嘴角,将菲利普的紧张与欢喜演绎地淋漓尽致。
<3>语态是指叙事行为的发生时间和事件发生时间两者的关系。这部电影导演采用的是 “事后叙述”和 “同步叙述”相结合的模式。采用事后叙述是因为本片是由真实故事改编,电影第一要务就是重现真实故事发生的过程,因此所叙述事实也天然地属于事后叙述。
同步叙述的运用是因为导演要尽力提高电影的可看性。没办法,电影既是艺术又是商业,得卖钱,有票房压力。事后叙述容易引起受述者的乏味感觉,所以导演在电影中穿插了很多幽默元素,打造了一个令人忍俊不禁的喜剧。
还用诸如**、追求女秘书、学画画、跳伞、听音乐、和笔友见面等独立的小故事片段把电影串起来,让人们暂时忽略故事的已知结果,而专注于享受观影。影片开头的打赌飙车也是吸引观众一探究竟的一大原因。
二、涉及社会、种族、阶层和人性的深刻主题表达
《触不可及》能够长期占据豆瓣TOP25的位置,和电影简单故事背后的深刻主题关系匪浅。一个瘫痪富翁和小混混的相遇,影射出关于社会、种族、阶层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影片中的主人公来自两个天壤之别的社会阶层,贫富差异巨大,黑人和白人的鲜明对比,暗示了他们就是不同世界的人。但他们在彼此接触的过程中,从质疑到信任,从陌生到熟稔,从排斥到依赖,还有许多的感动,成就了一段“互相救赎”的温情故事。
喜剧的外壳下,除了菲利普和德瑞斯的诚挚友谊,导演还拍摄了很多写实画面,在银幕上展示法国非裔生活的场景,让观众在观影欢笑的同时,可以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反思。这部电影无论是商业性、艺术性还是社会性都非常出色,当年观看人数超过2000万,轰动一时,还让整个电影团队还得到了法国总统萨科齐的接见。
德瑞斯偶然走进菲利普的生活,成为他的全职护理。在影片中,我们能看到白人富翁和贫民黑人生活的强烈对比的镜头。导演站在相对客观的角度反映了大部分非洲**在法国的生活现状。细致到他们的居住环境,生活来源,不良习气和平时的穿着打扮。即便不是富豪衬托,他们也和当地法国人差距很大。
首先是经济状况的巨大对比。从黑人男主德瑞斯来看,他壮硕健康,但生活在底层,没有稳定收入。还曾因抢珠宝店入狱半年,习惯利用暴力去解决问题。亲情缺失,他的弟弟也在犯罪边缘。目前在法国,像德瑞斯这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非洲**家庭很多。教育和技能跟不上,就只能靠政府补助来维持最基本的生活。
我们看到电影中,德瑞斯其实是被歧视的,菲利普朋友劝他辞掉德瑞斯,说贫民窟的人危险暴力,并且没有同情心,这就是阶层既定印象。目前非裔**进入法国社会,大部分还处在社会的底层,无法融入法国主流社会。而他们微薄且不稳定的经济收入不足以支撑体面的生活和完备的道德。德瑞斯在影片中带菲利普飙车,骗警察,甚至偶尔找**美女”**耳朵“,都是他出身底层所接受的熏陶。
其次是居住环境和衣着的对比。导演特意拍摄了德瑞斯和他的养母及弟弟妹妹们生活的狭窄公寓,就连洗澡都毫无隐私和舒适可言。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德瑞斯在看到菲利普家贵族气息的大浴缸和卧室的时候,就把自己的所谓原则抛到脑后,赶紧接下了护工的Offer。
根据布尔迪厄在其著作《区隔》里分析的理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越高、收入越多,那么该人就会选择更有设计感,更上档次的穿着或者生活用品。而社会地位低,经济状况差的阶层却只看重商品的实用性。
所以顺便提一下穿衣风格的对比。应聘的片段,导演给了鞋子特写,德瑞斯夹杂在他们当中显得格格不入。他穿着一双破旧的白色球鞋,而别人都是锃亮的皮鞋。只有一次德瑞斯穿上了西装参加菲利普的庆生会,黑人总统奥巴马的梗就出现了。
菲利普呢,他是个瘫子,但穿着打扮十分精致,大多数时间都穿着白色衬衣搭配西装或者羊毛衫,时不时脖子上还系个丝巾。导演用这样外化的方式凸显他们社会地位及品位的差距。
这样的鲜明对比让观影者不得不注意当今法国社会非裔的生活现状和热议的**问题,质问当前法国政府的**政策,期望“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国国家格言能在社会生活中成为现实。影片**温暖的结尾也告传达了这样的信念:虽然在这个残酷的现实世界里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公,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期待拥有真诚、平等、互助的友谊,说不定就实现了呢!
以上就是电影在社会、种族、阶层方面的现实意义。那么人性方面,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故事源于菲利普的善意和修养,这是白人富豪人性的闪光点之一。当这个黑人来应聘护工,但不像其他人那样用“关爱残疾人”的同情眼光看他,把他当成正常人,嘲笑他的音乐品味和幽默感的时候,菲利普就已经有所触动。
他正需要这样桀骜不驯,没有同情心的人,只有这样他才能消解自卑,觉得自己像个正常人,而不是**脆弱的瘫痪者。导演在德瑞斯这里用了先抑后扬的刻画方式,观众在初始阶段看到的都是黑人身上的缺点,坐过牢,暴力无礼,没有同情心。但是谁也逃不过“真香定律”,很快我们就看到了德瑞斯身上知名的闪光点,那就是“钝感力”。
“钝感力” 一词来源于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那本集其人生智慧之大成的《钝感力》一书。“钝 ” 有两个基本意义:1、不锋利,不快,引申为不顺利。2、笨,不灵活。可渡边淳一却对钝毫无贬斥之意。他认为 ,“钝感力”是 对周围事物的一种柔性的能力,是相对于反应激烈、张扬、刚硬而言的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这种态度是积极向上的,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
黑人德瑞斯的“钝感力”体现在哪里?贫民窟长大的黑人,没有良好教育带来的修养和文化也没什么优雅的艺术品味。但是人家行动力强啊!看中菲利普的漂亮女秘书,直接就发出邀约;邻居多次停车堵门,能动手就不废话;看到菲利普笔友的电话,二话不说给拨通。这样超强的行动力背后,都是一颗强大的心脏,“钝感力”在背后支持。
简单来说,他不怕可能到来的打击和困难,即使被拒绝也不会觉得难堪。面对那些不开心的事情可以忽略不计,泰然处之。就像《阿甘正传》里的阿甘,《功夫熊猫》里的阿宝,艰苦创业的马云,都是拥有这项能力的代表人物。古往今来,但凡有所成就的人,没有玻璃心。范仲淹老先生早就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过于敏感的人,会因为别人一句话,领导一个眼神,就患得患失,思虑过度,时间都被消磨在黯然神伤上面了,哪里还有勇敢追梦的勇气和时间呢?一旦开始消极的恶性循环,就会在潜意识里觉得自己不行,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能胜任,就是一个废人。神经过敏导致别人的无心之言就能脑补一出大戏,久而久之,连朋友都没有了,因为和这样的人相处太累了!
那么我们该如何修炼 “钝感力”呢?五个要点:1、迅速忘却不快之事。2、认定目标 ,即使失败仍要继续挑战。3、坦然面对流言蜚语。4、对嫉妒讽刺,常怀感谢之心。5、面对表扬 ,不能得意忘形。
德瑞斯在“钝感力”的基础上衍生出了独特的个人魅力和高阶心态。电影中的一个很深刻的记忆点就是菲利普的生日会,贵族朋友体面出席,听着交响乐,在德瑞斯看来高雅但无趣。说到这里也必须夸一下电影的配乐,除了电影化叙事登峰造极,就连音乐都极为考究,堪称非常愉悦的视听体验。
生日会上演奏的是亨德尔的大协奏曲,德瑞斯幽默又独到地点评了其中的几首,维瓦尔第,巴赫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经典曲目从这个“下里巴人”角度来看,有的是咖啡广告,有的是泡妞专用,有的是巴黎失业补助中心电话**,有的是动画片《猫和老鼠》。
而德瑞斯喜欢的音乐风格在喜欢古典乐的法国贵族看来,估计就跟咱们的“野狼DISCO”差不多吧!但他身上自带的动感活力,能很**染身边的人,为大家带来快乐,这就是一种很强大的魅力和开放心态。这种心态让他无论何时何地,和谁相处都能表现自然,不卑不亢,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喜好,不遮掩真实情感。
正是有了钝感力做基础,他们才能放开手脚,坦然自若,无论是工作生活还是感情,都没在怕的,到哪里都吃得开。反之敏感的人,因为怕受伤害,就什么都不敢做。这样下去,会导致封闭的底层心态。这种底层是指精神世界的羸弱,负能量,爱抱怨,懦弱。
底层心态的表现之一就是:爱抱怨,爱讽刺,怨天尤人。把所有的不如意都归结于外部原因,长此以往,必然更为封闭,孤寂甚至穷困潦倒。毕竟人都是趋利避害的,这样的人,谁也不愿接近。
这种底层和高阶心态是指精神层面而言。毕竟片中的残疾富豪,一开始也是敏感脆弱的底层心态,而身处贫民阶层的黑人德瑞斯,却凭借自己的钝感力和开放高阶心态,抓住了命运给他的机会。
他的热情乐观和超强行动力,推着菲利普走向人生的第二次幸福,也让菲利普意识到不能继续脆弱和逃避,自己的幸福要勇敢争取。试想德瑞斯如果没有这两大人性的闪光点,他又怎么能“助人且自助”,完成一次完美的灵魂救赎呢?
生活中的我们呢?也要牢记钝感力和高阶心态,做一个正能量的勇敢者。就像王朔告诉自己女儿的话:“内心强大到**,比什么都重要。”现代社会很多剩男剩女,有一个原因就是内心脆弱,害怕拒绝,所以不敢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人。但是你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还谈什么得到呢?
追爱需要钝感,**还有真诚,那么你**是感情世界的强者!只有怀着一颗开放的心,才能在人生旅途中,活出精彩的自己,见识到彩虹般的人,体验到真挚的情感,当你渐渐老去,回望自己的一生,你才不会后悔,懊恼自己从未有勇气开始。
三、“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国人文精神
首先我们要清楚,价值观是一个历史性概念。在公元9世纪,法国形成民族国家之后,其价值观念与中世纪时期其他西欧国家并无差异。在大约5个世纪里,受到宗教影响,圣徒成为人的楷模,而骑士精神则体现了人在世俗社会中所追求的价值。
在法国大革命之前的“旧制度”时期,君主、贵族的荣誉价值观形成一种传统,等级制度在越来越完备的同时也走上盛极而衰的道路,自由和平等的缺失导致占据财富的资产阶级要以革命的方式追求自己的权利,平等、自由、安全、财产权被写入1793年宪法。
然而,法国大革命波澜起伏,在之后的半个世纪中,共和国和帝制反复更替,现代法国的价值观经历了漫长的形成过程,直至20世纪中叶才最终巩固。 “自由”、“平等”、“博爱”三个概念相互之间形成对立统一的内在逻辑,这句传播深远的法兰西共和国格言是几代思想家的智慧结晶。
作为核心价值观,它衍生出公平、正义、民主、法治、世俗性等共和制度原则,影响着普通法国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观。这种人文精神已经深植于法国人的血液,成为一种烙印。这部电影获得成功也离不开法国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同时,源于具有深层意识统摄的价值观及情感基调,法国民族乐观浪漫、自由民主的生活意识,影片获得了法国公民的一致共鸣。在金钱至上、快节奏的冰冷都市,人与人之间纯粹的情感越来越少,所以电影中的真挚友谊才如此动人,让人不禁心向往之。
培根曾说:“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则是一片繁华的沙漠。”
好的友谊不仅能让人的情感得到和风细雨的慰藉,也能在人的精神世界给予引导,让脆弱敏感的人走出黑暗混乱的胡思乱想,进入光明和乐观理性的思考。并且开诚布公与否和友情的深浅,并不能用时间长短来衡量。只要你的心是敞开的,是一个灵魂正直的人,你就更容易建立美好的友谊,拥有和谐温暖的人际关系。
电影中,菲利普从开始的封闭内心到敞开心扉,从孤独的世界走出来,就完成了个人的灵魂救赎。而德瑞斯从最初与社会格格不入,叛逆暴力,到后来学会关心别人,真诚奉献,甚至学习画画,了解音乐,并在应聘下一份工作的时候以自己独到的艺术见解得到了面试者认可,菲利普也在无形中让他脱胎换骨,融入社会。
影片最美妙的地方,就在于在于“它诠释了最纯粹的友谊,不论肤色,不分国界,不比贫富,只在乎心与心的契合”以及对人性中真实自我的肯定与追求,这也是该片的核心精神所在。那么思考一下,两者从最初的天差地别到逐渐和谐,其中的重要推动力是什么?根本来讲,就是 “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国人文精神。
结语:
本片融入了专属法国浪漫国度的浓郁人文关怀和高雅艺术品味,用洒脱独特的法式幽默,向观众传达了真挚可贵的友谊和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这样的**影片,在世界喜剧电影史上经典留名,实至名归。建议大家尝试观影,相信我,你**不会后悔。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本站声明: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
文章标题:触不可及原型人物是后来生孩子的(触不可及的原型人物最后结局)
文章链接:https://www.btchangqing.cn/430120.html
更新时间:2022年12月27日
本站大部分内容均收集于网络,若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