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11日,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第二十届中国企业**年会暨第二十二届中国企业未来之星年会”隆重举行。在以“元宇宙:虚实之间”为主题的元宇宙论坛环节中,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区块链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廖宗湖作为主持人,与百度副总裁马杰、STEPVR创始人、总裁郭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研究所主任马超,就更具象的元宇宙做了交流。
核心观点如下:
1.元宇宙里,1000个人有1000个哈姆雷特,它也应该是这样的,互联网刚诞生时,大家做的网站,长什么样子的都有,所以说元宇宙也可能是长什么样子的都有,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2.元宇宙从现在国际上的认可来说,端侧的、网络侧的东西,网源结构对网络的需求都会有一个大的提升,它甚至会改变网源结构和现在的网络结构。它有更高的算力、更好的吞吐量,甚至提升对网络的质量要求,比如说网络抖动等各方面,它可能会带来新的需求。
3.不管是对于元宇宙相关的创业者还是从业者,我觉得就一句话:前景是美好的,道路是曲折的。一定要正确地预估大量的C端用户进到这个世界的时间点。
4.这个产业现在相对比较初期,无论从产业规模,包括产业里的结构、分层,包括产业各个环节,其实还是有缺失的,也没有形成一个完备的产业体系。残酷一点讲,我觉得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准备——这个板凳要坐几年,这个过程中,还要有不断地投入。
5.不管在哪个方向创业,一个最基础的点就是做出来的东西有没有用。如果这个东西是有需求的,肯定会有变现的点,肯定能把它做成一个闭环。如果做成闭环,今天没有需求,做一做它也会有需求。
以下为对话整理(有删减):
100个人心中有100个元宇宙
廖宗湖:欢迎大家参加第二十届中国企业**年会,这里是元宇宙论坛,我是本论坛的主理人。元宇宙的英文是Metaverse,它是去年10月28日,由美国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提出来的。这个概念提出来后,得到了业内的认可,整个科技界都为之疯狂。
但元宇宙相关的技术其实很早就存在了,包括底层的区块链技术,以及VR、AR相关的技术。元宇宙出现之后,这些技术都通过元宇宙,融合在了一起,向人们展现出了一个包罗万象的数字世界。但是每个人心目中的元宇宙都不一样,今天我们邀请了各位嘉宾一起探讨一下元宇宙。第一个环节我想邀请各位嘉宾谈一谈您的元宇宙经历,以及您心目中的元宇宙是什么样子的?先请百度副总裁马杰,马总。
马杰:我们经常开玩笑,现在有100个人聊元宇宙,大家心中就有100个不同的哈姆雷特,而且大家的想法区别还是挺大的。但我觉得这可能就是元宇宙的好处和魅力所在,它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还有非常大的空间可以去探索。
2020年底,我们当时需要用手上的VR技术,来解决大家互相不能见面交流的问题,就是这么开始触碰到了元宇宙这个行业。2021年初时,我们推出了希壤的第一个版本,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个叫元宇宙。和很多朋友去解释,我们做的这个希壤是什么,大家不一定知道我们在干吗。后来年终有了元宇宙这个概念,介绍时就说我们在做元宇宙,大家就明白了,解释成本降低了好多。
2021年初时,我们发布了希壤的“-7.0版”。当时想法很简单,就是能在疫情期间,把我们所承办的大型国际会议开起来,解决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事实上,后来那个会也开了,但为什么叫“-7.0版”呢?因为一旦做进去,我们感受到元宇宙非常复杂,**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做好的。当时我们估计,这样一个虚拟世界,大概需要用5~10年的周期去做。中间拍个脑袋,那就是7年吧。所以就定了“-7.0”,一年一个版本,花7年时间。做到7年以后,可能是一个真正可以给大批量用户去使用的产品。
廖宗湖:我接触元宇宙时,大概在2017年底,是Decentraland(DCL)这个项目,它现在也被公认为“元宇宙始祖”项目。当时去尝试这个项目时,体验特别差,只能登录,仅此而已,里面一片荒芜,但后面发现还不错。所以您的这个“-7.0版”是一个非常谦虚的看法。刚开始时,不一定好看,但后面会非常的精彩。
郭成:我是通过看科幻片进入这个行业的,当时在思考人与计算机的交流,还有没有更进一步的方法。《Snow Crash(雪崩)》《Ready Player One(头号玩家)》这两部小说,还有《The Matrix(黑客帝国)》这部电影,描绘了一个数字世界,能在里面做现实世界所有的事,还能让每一个人互相连接起来。这就是我心中的元宇宙,我心中的Metaverse。
当初我从事的叫IoT,无线传感器网络。这十年来我们一直在致力于打造如何进入这样的一个元宇宙。老话说,人有五感,眼耳鼻舌身。我们能闻到、摸到、看到、听到,能有平衡感,能感受到,而这件事变成了如何用技术的方法重新制造出五感。
我当时把所有现存的研究结果都翻了一遍,还是有办法的,只不过停留在Research的阶段。我们用了9年时间,把所有的Research,做成了能用的Technology。我们做的元宇宙入口,最终会长成像大家最早用的PC一样,在家里占一个大概1.6、1.7平方米的地方。你在里面可以跑、可以跳、可以跟对方交流、可以握手、可以拥抱、可以看到、可以听到,甚至现实中感觉到的所有事情。大概售价也跟最早的PC的售价差不多,如果按美元算,是1500美元到2000美元,如果按人民币就是1万元左右,这是我心目中理想的,每一个家庭能进入到元宇宙中的办法。
能在元宇宙能看见什么东西?元宇宙里,1000个人有1000个哈姆雷特,它也应该是这样的,互联网刚诞生时,大家做的网站,长什么样子的都有,所以说元宇宙也可能是长什么样子的都有,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马超:我心中的元宇宙相对来说可能还比较远,有点类似于《黑客帝国》和《头号玩家》那样,人能够完全的沉浸在另外一个世界里。不影响现在的物理世界,以真实的数字化的形态,在另外一个世界中,有另外一种生活和身份。
这可能需要有更多的技术积累,我作为电子通信或者说信息化的研究者,从近几年来看,无论从社会本身还是技术本身,都是在朝着数字经济,包括元宇宙技术这个方向发展,而且是必然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你的元宇宙现在长什么样
廖宗湖:我最近新写了一本书,叫《元宇宙金融基础设施》,书中把元宇宙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也是很高层次,能够多人交互、虚拟交互的世界,这个就是马杰总在做的希壤,也包括大数据处理、存储等等。郭成总这边应该属于第二层,涉及到一些技术、硬件,比如说入口等等。再往下第三层,有这么多虚拟的生活硬件,就会有相应的数字资产。马超主任做的“星火·链网”在我看来也是归属于元宇宙的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
讲到这里,我想请各位嘉宾分享一下,你们现在手上所做的产品、项目或者应用场景。我们先请我们的郭成郭总,他做的产品号称是“元宇宙之门”,元宇宙的入口。
郭成:是的,我们STEPVR共有三个产品线,三个产品线应对于三种不同的应用场景,核心都是让大家更好地进入元宇宙。我们第一个就是要恢复人进入元宇宙的平衡感。长时间带着VR眼镜进入元宇宙,会产生眩晕的感觉,核心原因在技术上讲就是“晕动症”。眼睛看到和平衡神经感受到的加速度,如果不一致的话,就会产生“晕动症”。
怎么能让它一致呢?要有足够大的空间可以让人真的运动起来,如果让“地”动,它就是一个全向的运动平台。就像在头号玩家里,看到的那种全向运动平台,所以STEPVR去年发布的第一个产品叫做“未来战场”。在国内,“未来战场”有140家左右的线下店,应该是全球知名的、能自由运动的元宇宙入口了。
“未来战场”首先是一个融合体育与游戏的电竞体验。你可以玩真人的追逐赛、真人的CS,我们也举办了全球知名的“真”电竞比赛等。打正式比赛时,7分钟内,我要跑1.5公里左右,才有可能保证不输这场比赛,而全国**队7分钟要跑到2.2公里。这是STEPVR的第一款产品,能让大家在一个很大的空间里,通过运动的形式进入到元宇宙中。我们把这些场地布置在各种各样的商业空间里,最小的大概150平方米,大的有5000平方米。
第二条产品线是给企业和网红准备的。今天知名的互联网流量实际上就来自于短视频平台,每天的DAU以10亿计。我们想让元宇宙在短视频平台上开花结果,很直观的一件事就是制造数字人,让数字人做直播、做短视频。在抖音和快手上做直播、做短视频的头部的数字人,用的全是STEPVR的设备。
头部数字人主播一个月的收入可以超过百万以上,此外一个月能赚5万到10万的主播也不停出现。我们新的记录是,一个主播用虚拟人的直播办法,5天时间做到1万观众。元宇宙并不是大家的空想,它是能实际去让你体验、让你去玩、让你变得更健康,同时也能帮你赚钱。
第三条产品线我们叫它“郭成1号”,英文名字叫Gates01,之所以起这个名字因为STEPVR始终想做元宇宙里的Windows,Gates发明了Windows,我们发明了Gates。Gates01解决了需要一个非常大空间,才能进入到元宇宙的弊端。
我家里只有5平米的地方,只能分配一两平米的场地。能不能拥有像线下,像网红一样的直播体验、一样的娱乐体验、一样的教学体验?我可以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方,去看一看吴哥窟,去看一看新加坡的狮面鱼,看看这些景色。这个产品就用了超越自由行走的一项技术,叫做万象运动平台(Omnidirectional Treadmill)。如果大家记得头号玩家的话,主人公用的那台机器下,跑的时候有一个**水平的平台,他能在那个平台上各个方向跑。这个产品叫做Gates01,是我们的第三条产品线,面对家用的场景。
马杰:接着郭总的说,我们做的希壤是什么呢?它是一个元宇宙的底层基础设施。如果郭总做那个东西,叫入口,叫Gates。那我们这个相当于虚拟世界的隐蔽工程,就像下水道、管线等等。
郭总想做一个虚拟世界,他要为设备配套一个元宇宙世界,这个工作量其实是非常大的。在里面互相要看得见,要能通讯,要能渲染,见了面能打招呼,加了好友回头能找得到,林林总总,从细微设备的连接,到非常宏观的存储、计算,它其实是一套非常复杂的系统,所以任何人自己去做都很不划算。
我们做的,就是把所有的基础设施帮大家搭建好了,在这个之上,去开发元宇宙会变得非常轻松。比方郭总刚才说了,他们的对战游戏,有线下上百个这样的对战场所。但是如果我们把所有的店连在一个大的世界里,上百家店里的用户能互相对战,这个东西有没有可能?如果要去做,它就会变成一个很复杂的系统。但对接在希壤这样的平台上,可能我们双方只需要花几周的时间就可以完全做完。
我们之前和中国**建筑师、MAD建筑事务所创始人马岩松老师做了一个合作,做了马岩松老师的第一栋元宇宙虚拟建筑。从有这个idea,到和马岩松老师、我们的合作伙伴超媒体控股一起去讨论,到**这栋楼设计完落地,一共只花了4周时间。4周之后所有的用户可以互相交流,在虚拟建筑里开了第一个艺术展。这就是我们帮助大家更快的、成本更低的去实现他的想象。在元宇宙时代,所有的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想象力打开,但不能天天忙着怎么去搭底层的这些设施,我们帮大家把这些事情做好。
回过头来,“希壤”这两个字怎么来的呢?它是山海经里面,一块传说可以无限生长的土壤。所有人把他的创意、聪明才智在希壤里真正发挥出来,把那些繁琐的底层工作留给我们做,这就是我们的一个出发点。
廖宗湖:我们现在请马主任介绍一下他们的“星火·链网”。
马超:感谢,刚才郭总和马总都介绍了,他们面向产业界、面向用户做了很多工作。我们有一套***的区块链基础设施,相信能为元宇宙提供一些更底层的、甚至有公信力的基础构建。我们这套主链由超级节点构成,并且和产业界在合作,做很多的子链工作。
我们在今年5月份发布了“DNA”服务,是数字原生资产的服务。比如说新华网的数字藏品、央视网、光明日报、人民日报都和我们在合作。新华网近几期的数字藏品,都是依托新互联网主链。现在数藏可能是相对来说,比较能够被用户接受和理解的一个点。我也相信数字原生资产,可以在类似希壤这样的土地上去成长为资产,它未来是有价值的。
我家里墙上挂了很多我父亲喜欢的画,但是现在我买了一个电子相框挂在墙上。相信未来有很多的艺术家和创作者,无论是用Photoshop还是电脑其他软件来创作,也有它的唯一性和标签性。我相信这就是构建元宇宙的林林总总,这些资产在元宇宙逐步沉淀,才能让这个世界更加真实。而且这种带有价值的真实感,和从元宇宙中出来什么都没有的感觉非常不一样。在初期构建元宇宙时,里面的资产可以有感受到的东西,它是具有价值的,这样能给人带来真实感。
在沈阳召开的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上,我们在“星火·链网”的主链又发布了SF,它是安全的分布式金融服务。我们现在沉淀了很多资方和核心企业,可能初期面向工业场景,很多是供应链里的企业来做。因为在这种体系下,有很多的诉求和对应的资源。但是更多希望通过这种服务,能够把价值与现实的资产,包括在推的数字人民币去做连接,进一步的去沉淀。在武汉,我们又发布了CAP,全称叫“Consensus as Proof”,它是一个数字化存证的服务网络。
这些做法能把彼此很好地连接起来。第一个叫数字原生资产,是在数字世界创造的原始资产。第二个涉及金融,把原生的数字资产和很多现实有价值的标记物去做锚定。另外一个是存证,把线下的很多资产去往线上搬,无论是版权类的,还是电子证据类的,或是无纸化的东西。
所做的一切,都是依托“星火·链网”的基础设施,把原有的资产、现实的资产以及现实世界中的价值往数字世界去推,但是这些前期工作非常艰苦且非常基础。包括郭总、马总,和“星火·链网”的基础设施,我们所有人在各自的层面上做的,都是相对来说基础的工作,能做这部分也是非常难得。
马杰:我也非常认同这一点,去年元宇宙最火的那段时间,我其实属于唱衰派。虽然我们自己在做这个,但在好多场合跟朋友说,预计到今年的下半年或者到明年上半年,一定会有一波泡沫开始破灭,所以我一直呼吁大家多做基建,少吹泡泡。看到有这么多朋友在做元宇宙的新基建,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事情。
廖宗湖:各位嘉宾能否分享一个数字,给大家带一点信心,元宇宙到底有多火爆?
郭成:去年有100万消费者到店进入元宇宙。
马超:“星火·链网”的这条主链,带动的投资已经超过了10亿元。我们上面沉淀的数字资产个数已经超过了300多万,我们整个ID的分配在今年年底应该能达到100亿,可以想象这上面沉淀的数据量有多大。
元宇宙从现在国际上的认可来说,端侧的、网络侧的东西,网源结构对网络的需求都会有一个大的提升,它甚至会改变网源结构和现在的网络结构。它有更高的算力、更好的吞吐量,甚至提升对网络的质量要求,比如说网络抖动等各方面,它可能会带来新的需求。这个需求往往是能够引发像4G到5G这种基础设施投资上的真正转变,一个社会投资的新浪潮。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热的点,大概在12月份还要开具体的研讨会,这可能给所有做元宇宙或在这个行业内的同行一个信心。
马杰:刚才两位分享的都是很大且令人振奋人心的数字。我分享一个很小的数字:4周或者1个月。刚才我们讨论了元宇宙是个非常大的世界,廖老师早期也做过尝试和研究,发现一入元宇宙深似海。但是最近几周国内的一个伙伴做了他们自己的独立元宇宙APP,从前端的APP到后端的所有平台,都是我们帮他一起搭建和实现的,整个事情我们用了4周时间,一个完整的APP上线了,从开发到**完整上线交付。
它用的是完整的希壤技术底座,但是它跟希壤是完全独立的APP,这两个世界是可以互相漫游的。我们想给大家提供这样一个创造的可能性,而且创造一个新元宇宙世界的成本要大幅度的下降,效率大幅提升。
虚与实,如何结合
廖宗湖:刚刚三位嘉宾讲到的点,已经开始碰撞、融合了。在我看来,马总这里稍微偏虚一点,他做希壤数字世界。马主任把数字世界的树或者土地,作为资产在里面流动。郭总比较实在一点,他跟我们实际生活里的五感相结合,这需要各种仪器,涉及到了虚实结合。我们请各位嘉宾非常简短地描绘一下你们心目当中的虚实结合是怎么得来的。
马杰:虚实结合其实是我最关心的一件事情,就像您刚才说的,希壤平台它是个很虚幻的东西,我相信真正的元宇宙**不是大家躺在床上玩游戏的世界,它一定是跟现实世界非常紧密结合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很喜欢郭总他们的产品。在我们做的一些实践中,跟不同的伙伴去尝试了不同领域的虚实结合。最近工信部等五个部委也发布了产业的五年行动计划,十个都是虚实结合非常紧密的行业。
我们在自己的实践中,比方说文旅方面,我们跟三星堆有合作。我们把三星堆实体的东西搬到了虚拟世界里。我们和少林寺也做了类似的合作,把少林寺从实体搬到了虚拟世界。这些都是我们早期做的,让大家在虚拟世界里可以看现实世界里你去不了的地方。我们后来又有了非常多同样的东西,桂林的象鼻山,以及最近发布的“西子·元杭州”,把整个西湖的核心景区做了还原。
刚才说的都跟景点相关,我们还去做实体的艺术展,这个就更加虚实结合了。比方说冯唐老师做的“色空展”,这个是一个纯线下的艺术展,但是我们在线上又做了它的虚拟展。同样的艺术作品,但是不同的摆放、不同的透视逻辑,用户也觉得很有意思。刚刚看完线下的实体展之后,再看一遍线上展,同样的作品,但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我们在虚拟世界里做了陈丹青老师的实体版画拍卖,不是卖NFT,我们真的去拍卖了陈丹青老师的实体版画作品。还有迪丽热巴的生日会,帮她的粉丝们在虚拟世界里做了一个Party。
我觉得有更多的虚实结合是等待大家来探索的。以上我说的所有东西都不是我们做的,都是我们的伙伴想出来,在我们的世界里做的,这是个有趣的事情。
马超:我觉得虚实结合,完全虚的就是类似于玩游戏,像用电脑玩魔兽世界,它可能离元宇宙的概念还有一定差距。我们现实社会的很多东西是能映射到虚拟世界的。我觉得郭总的入口和感受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中间连接器。从相关产业拿到的一些数据来看,我们国家在虚实结合方面,相对来说比较脚踏实地。比如说在VR技术上、连接技术上,还有一些软件的通用平台上,做的相对比较踏实。最终还是能够把元宇宙相应的整个体系,无论是技术体系还是产业体系逐步地搭建起来。到那个时候,如果有一个明确的产业体系和一个分工体系,大家做起来,整个产业的力量会相对比较大,在国家层面上铺政策也会相对比较轻松一些。
郭成:如果我们对比像《The Matrix》《头号玩家》这种元宇宙类的文明和世界,它比我们飞去太空这件事要容易得多。文明的**是元宇宙的话,我们花大力气去建设一个这样的世界,实际上它的意义等同于我们建设一个现实的世界。其实在实的方面,我们去努力的形成,让所有人感受在两个世界间无缝切换并且一模一样。在数字世界里,我们就有无限可能。
往大一点说,国家间为了资源和土地会发生冲突。如果有了元宇宙这样数字形式的世界,就没有必要去争实际世界的那块土地。往小一些说,我们每个人一生所获得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作为一个智慧生物,我们知名的追求实际上是无限的创造能力,但无限的创造能力就决定了我需要有无限多的资源。这件事在现实世界里是不可能的,但在元宇宙中是非常有可能的。
或许还要5~10年才能够触达C端
廖宗湖:我想请各位嘉宾简短分析一下,在短短一年之间,元宇宙爆火如此。但凡是好的东西背后都有一个反面,它的风险也非常高。如何看待这样的风险?各位嘉宾能不能给将要投入元宇宙行业的人一些建议呢?
马杰:我觉得这个事情确实是需要冷静去看。包括刚才我也说到,在去年最火爆的时候,我喜欢给大家浇点冷水。今年我们确实也看到了元宇宙有一些去泡沫化的过程,包括Meta自己也调整了投入的节奏。但我认为对整个行业来讲,这一定会让整个行业变得更健康。在我们去泡沫的过程中,我反而又会鼓励大家去做这件事情。
不管是对于元宇宙相关的创业者还是从业者,我觉得就一句话:前景是美好的,道路是曲折的。一定要正确地预估大量的C端用户进到这个世界的时间点。我在两年以前说了,元宇宙需要7年时间,现在看还需要5年时间,这是当时的猜测。现在我也基本维持这个观点,大概还需要四五年时间走到这一天,走到“0.0”版本的时候。所以我觉得现在是一个非常好的投入建设、投入准备的过程,但是也得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它需要时间,也要有充足的弹药。前景很美好,但要有耐心。
马超:我的感受是这个产业现在相对比较初期,无论从产业规模,包括产业里的结构、分层,包括产业各个环节,其实还是有缺失的,也没有形成一个完备的产业体系。
初期的从业者往往根据自己的爱好,对这个产业看好,甚至情怀,然后靠资本在推动。残酷一点讲,我觉得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准备,这个板凳要坐几年,这个过程中,还要有不断地投入。可能更大企业,有资金储备的、技术储备的企业在里面做。我也同意马总刚才说的,预估5~10年能够触达C端用户,5~10年对于初创者来说,其实是不太现实和艰难的。
现在创业,选择这个行业,在没有技术储备的基础上,再找资本介入。说实话5~10年是很难做的,往往像马总、郭总这样,有了基础、有了初代的产品,而且有了一定市场和客户群体认知、有了技术储备再做是比较好的。
现在给一些从业者,或者想介入这个行业的创业者建议,更好的是在郭总和马总的产品之上,做一些场景类的、应用类的东西,能够触达B端、C端客户,解决一定困难,做一些在上面叠加的东西,我觉得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有技术积累、资本积累的企业,继续做底层的东西,能够在未来的5~10年之后,或者7年这个时间节点上,有一个放大式的流量积累。
郭成:我觉得元宇宙就是下一代互联网,是新的互联网。我在新加坡前一段时间召开过200多人的聚会。聚会上我振臂高呼:“Metaverse is the new internet, Metaverse gonna eat everything.”我找不到一个行业和Metaverse没有关系。零售、时尚、旅游、健身,这些行业全都和Metaverse有关系。对于创业者来说,不论你哪个时间进入这个行业都不算晚,都是一个好的时间点,因为它是下一代的互联网。互联网的机会有多大,这个东西的机会就有多大。
另外我觉得不管是你站在巨头的肩膀上,还是自己做一些新的事情,或者和别人联合做都不要紧。不管在哪个方向创业,一个最基础的点就是做出来的东西有没有用。如果这个东西是有需求的,肯定会有变现的点,肯定能把它做成一个闭环。如果做成闭环,今天没有需求,做一做它也会有需求。
所以其实总结下来,创业这件事你要做一个肯定有需求,必然会发生的事。尤其在元宇宙这个创业的赛道上。
廖宗湖:感谢郭总给大家带来的信心。在我看来,如果按着我们从“-7.0”开始走到“0.0”位置的时候,郭总的产品,马主任的区块链,就能够和马总的希壤融合在一起,一个比较科幻化的元宇宙就出现了。
文章标题:虚实相交:真正的元宇宙绝对不是躺在床上玩游戏的世界
文章链接:https://www.btchangqing.cn/427225.html
更新时间:2023年03月09日
本站大部分内容均收集于网络,若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