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勋
已经82岁的张华勋,在7月16日凌晨4点半就起床了,他要一个人赶往首都机场,奔赴四川完成一个未尽的心愿——与年少时期的恩人赵**再会,一同去拜祭母亲的坟。
他将自己小时候独自从彭县一路要饭到成都找母亲的经历,亲笔写成了长达76页共5万字的故事“找妈妈”,想带给当年救过他和母亲性命的恩人赵延福看看。
“我是带着一颗感恩之心回来见恩人和亲人,这一生,是赵姐启发了我的智慧,让我留下来去读书,这是我人生改变命运的**一个起点。”
张华勋和赵延福
互跪:
跨越71年的寻找,重逢央视《等着我》
7月16日上午,北京下起了瓢泼大雨,恶劣天气导致飞机延误了3小时才起飞,但张华勋的心情并没有受到影响,相反有些激动和盼望,“上次在中央台做节目的时候,安排的时间很紧,连一起吃饭都没有机会,这次回来主要还是带着一种感恩的心情,去跟赵**叙叙旧。”
在张华勋位于彭州桂花镇的老家,这位老人看上去衣着朴素,声音洪亮,精神很好,旁边放着他的行李,由简单的红绿深蓝三色拼接而成,上面印着“《隋唐演义》摄制组”七个黄色大字,透露出一点电影工作者的端倪。除此之外,丝毫看不出一点大导演的架子。“坐飞机的时候,旁边的人正在看我儿子张杨的《冈仁波齐》,说这个电影拍得真是太好了,我就斗胆插了一句,这个片子是我儿子拍的。”这位一代武侠电影名导笑眯眯地回忆起飞机上的小插曲。
一旁的赵延福身着蓝色花衫,戴着一副眼镜,说话轻言细语,显得十分温和,已经84岁的她,脸上看不出多少岁月的痕迹。“我简直就像做梦一样,我根本没想到他还在找我,还找了那么多年。”回忆起当时得知童年伙伴“张娃”居然委托央视《等着我》节目寻找她时,赵延福坦言相当吃惊。
2017年5月21日,通过央视《等着我》栏目的帮助,成都北打铜街2号的赵**和彭县(现彭州)的“张娃”终于在北京相见,跨别71年后再次重逢了。在节目中,两位耄耋老人动情地相对一跪,感动了许多观众。“为什么当时我们两个都跪下来了?因为往事有很多对于今天的意义。那时中央台播了过后,很多人都在跟我说,张导演原来您是这样过来的啊 。”谈及当时的情况,张华勋感慨万千。
节目录制得匆忙,是两人没能好好聊聊的原因。这次的匆匆一见,并没有让两位老人有充足的时间忆从前叙旧事。赵延福只在北京待了四天,还因为要对张华勋保密,直到第三天节目录制时两人才得以见面,次日就返回了成都。虽然约定去年8月在四川见面,又因为张华勋得照顾尚且年幼的小孙女未能成行,就此留下遗憾。
2018年7月16日,满头银发的张华勋终于安排妥帖了家中事务,把小孙女托付给老伴和儿媳后,特地从北京飞回四川,想和恩人赵**回彭州家乡祭拜母亲,“我这次回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永远的直到我死的那天,都要感恩!”
赵**赵延福
难忘:
“她不仅救了我母亲,还改变了我一生”
“北打铜街2号的赵**,是我们张家的大恩人。”
从彭州一路要饭到成都找母亲时,张华勋说他还不到8岁,与赵延福的初见面,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谁在张妈屋子里说话?”是他听到的第一句话。据他回忆,那时赵延福穿着童子军的服装,带着船型帽,背着书包,头上扎了两根不长的辫子,“是很精神的。”
“我那时候觉得她好高大,第一次见到有点害怕。”赵延福要长他两岁,高过他一个头,遇见张华勋时,他和张母正在为能不能把他留在赵公馆犯愁。听闻赵太太拒绝把张娃留下,还在上小学的赵延福宽慰娘俩,“张妈,这事你不要着急,我来办。”年幼的她自告奋勇去说服父母。不仅在面对母亲“那你给他吃饭嘛!”的质问时,勇敢回答“那好嘛,我每顿吃半碗,给他吃半碗嘛。”还为此挨了母亲重重一脚,踹在心窝跌倒在地。“其实我想得很简单,那时候他来了我好高兴,终于有一个和自己年岁相近的小伙伴一起玩了。”
张华勋后来才知道,母亲从彭州到成都本是为了投奔一位亲戚,看看能不能给她一个求生的机会,没成想却反被刁难还不相认,一时想不开就去跳了河,被正巧路过的赵延福父亲救下,留在了当时成都北打铜街2号的赵公馆。尚且年幼的赵延福还曾两次发现没想通的张母上吊,哭着喊着把她的双腿抱住救下来了,赵延福不仅是他的恩人,也是张母的救命恩人。
“我记得清清楚楚。姐姐并没有把我当佣人,而是把我当做弟弟。”赵延福的父亲那时是电影院的法律顾问,每逢寒暑假,赵延福就带着张华勋穿梭在成都街头,拿着一个铜牌牌(相当于现在的通票)去看电影,“成都的大华电影院、荣光电影院我都还记得。看过的电影太多,现在在脑子里极力搜索也想不起来了。”那个时候看电影很费劲,无声的外国电影播放时一边是字幕一边是画面,张华勋现在有点印象就是《人猿泰山》和《火烧红莲寺》,“泰山里一个人在森林里面拿着根藤,那时候觉得好了不起了。”
识字算数也是赵延福教给张华勋的,每天从学堂回来之后,她就让好奇心重的张娃跟着她学,“来,我教你写,先写你的名字。”先从名字教起,再教算术,**再跟父亲提出让张华勋跟着一起上学,他保有的每天写日记的习惯,也是当时受赵延福的影响。“慢慢我就告诉他,你拿着笔写嘛,每天都写几行字几句话,记录今天发生了什么。”
而这个记录的好习惯,也成为了张华勋考取电影学院获得面试考官亲睐的法宝,“我把我看过的电影影评全都记在本子上,我一个初中都没有考上的孩子,陪别人去考电影学院,没想到自己却考上了电影学院。”回忆起年少时的启蒙,他有些感慨地对赵延福说,“华勋能够有点出息,第一就是能够遇到姐姐这么一个恩人,你的年龄和辈分都是**,可以这样说,是我们张家的大恩人。”
在成都赵公馆的四年生活,他品尝了另一种酸甜苦辣,也积累了一笔人生的财富。
张华勋和恩人赵延福回彭州
再见:
手书5万字《找妈妈》,终于完成母亲遗愿
因得罪贵人,张华勋和母亲被迫离开了赵公馆,等赵延福放学回来时,两人都不见了踪影,从此便是71年的无影无踪,不曾相见。
念念不忘的还有张华勋的母亲赵志群,从张华勋念书、参军、考取电影学院导演系,再到回乐山拍摄《神秘的大佛》,她一直叮嘱张华勋,一定要把赵**找到,那是恩人。但命运的阴差阳错让她至死没能如愿,赵家从北打铜街2号搬到了4号,而后赵延福在20岁时就离开成都去**工作,直到退休才回到四川。当张华勋参军后回乡探亲找上门时,却始终无缘找到她。
张华勋当年拍《神秘的大佛》
对于赵延福来讲,童年玩伴离开后就像一粒沙子滴入了大海,不知该从何寻觅,去**工作后也渐渐淡忘了这段往事。1980年,张华勋执导的成名作《神秘的大佛》,在票价两毛五的年代创造了过亿票房,轰动一时。据说当时有接近4亿人观看过该片,赵延福也不例外,但她却并没有想到,这个导演“张华勋”就是当年的张娃。
这次回来,张华勋的行李很简单,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这些年积累珍藏的各种笔记:四川省电影公司电影评论讲习会记录稿、北京电影学院日记、导演艺术笔记,小兵张嘎姊妹篇《军事地图》的剧本等等,从上世纪60年代到现在,应有尽有。
最特别的一本卡通插画封皮笔记本,是现在的款式,打开一看,里面却夹着50多年前在红色格子本上写的故事片段。满满76页,由过去旧的墨蓝色和现在新的黑色字迹填满,到处都是回忆和岁月的痕迹。“我在1962年12月10日写过一篇《妈不见了》,原稿写了2万字左右,记录了我从彭县走到青白江为止。现在我又重新开始写这个故事,把新旧两边接上,改名为《找妈妈》,把原来的稿有用的就往里面插,不满意的就重新写过。现在写完过后大概5万字,正好写到**把我收留下来为止。”
张华勋和赵延福在母亲墓前祭拜
之前他刚好写到从彭县到成都路上一段,他一个人站在郫县城外的十字路口,其情其景其人其事,让他想起母亲的话,“不怕慢,就怕站,一步加一步,不愁百里路。”从玉带桥附近、带“铜”字的街这样零碎的信息里,他找到了北打铜街2号。
张华勋手捧着笔记本,念着在赵公馆门口守着焦急等待母亲时的情景,“我希望出来买菜的人就是我妈,等了有一袋烟的功夫,我妈提着菜篮子从大门里出来,我大叫一声,不顾一切地飞奔过去,猛地一下抱住我妈的腿,嚎啕大哭地叫‘妈!妈!’”读到这里,他双眼通红不住地抹眼泪,声音颤抖,唯余哽咽。
他是两次寻找母亲的人,第一次是在8岁从彭县经郫县一路要饭到成都,在更夫、马夫、路人等一众陌生好心人的关照下,终于在北打铜街二号找到帮人的母亲。第二次是寻找因5.12地震被掩埋的母亲坟冢,家里人屡找未见,还是他于2016年的春天在山里找到了。
2018年7月17日早晨10点,在亲人的陪同下,张华勋和赵延福来到位于彭州通济镇黄村,为过世的张母赵志群扫墓拜祭。站在母亲坟前,张华勋抚摸着墓碑,“您生前一直让我找到**,我现在终于把**找到啦!和她一起来见见您,您终于可以放心啦!”替母亲完成了生前的遗愿。84岁的赵延福也朝着墓碑鞠了一躬,沉默了几秒后带着哭音喃喃,“谢谢张妈以前对我的照顾,对不起,我来迟了。”
祭拜后下山的路上,张华勋折下小路两旁的几根野草,他说这是“笆茅”,在自己写的剧本《文君与香炉》中有一种玩法可以将草抛飞到十几米高。老人站在坡上,双手捏住草,在根部灵巧一动,仰头向高空抛去,飞到了远处。当天是四川几场大雨过后难得的晴天,阳光明媚又灿烂,太阳就在他身后,完成心愿的张华勋笑了,显得轻松又释然。
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 陈柳行
摄影记者 王红强
编辑 潘莉
本站声明: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
文章标题:张华勋导演(张华勋导演的隋唐演义)
文章链接:https://www.btchangqing.cn/426691.html
更新时间:2022年12月23日
本站大部分内容均收集于网络,若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