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在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央行支持上海建设金融科技中心,希望上海能够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加强数据管控,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和水平。
李伟指出,中国人民银行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创新监管,上海金融科技产业链完整,而中国人民银行愿搭建平台,支持上海等地探索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试点。
李伟认为,这场流行病加速了金融业的数字化转。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正在研究编制《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实施案例和指导意见,构建发展检测指标体系,为行业发展提供支撑。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李伟曾提出金融数字化转的四个要点:
首先,数据融合应用是高质量金融发展的竞争制高点。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基本战略资源。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是金融科技应用的重中之重,也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些机构努力推进数据治理和集成应用,打破“数据壁垒”和“信息烟囱”,将数据应用嵌入业务运营、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全过程,以“千人千面”为基础,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对海量数据资源进行研究。可以说,金融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金融机构是否“想用”、“会用”和“善于不善于用”的数据。
其次,快速交货能力是突破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在金融科技背景下,“非创新将被淘汰,慢创新等于落后”已成为共识。一些机构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金融服务需求,通过敏捷开发、灰色发布、开发运营一体化等方式,迅速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如流行期间的健康码产品),迅速占领市场,实现竞争性突破,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相反,一些机构在其他机构试图开拓市场时,却躺在原来舒适的地方安顿下来,最终陷入了“不进不退、慢进不退”的两难境地。
第三,包容审慎的试错机制是保障金融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金融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其风险具有高度的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运用传统方法来平衡创新与安全之间的关系并不容易。在这一试点中,提前制定了应急退出机制,并采取风险准备金、保险计划等措施,建立了多层次、立体化的风险控制体系,建立了刚柔并济的沙箱机制。实践证明,这些措施不仅保护了金融安全,而且为金融科技创新设定了刚性底线、柔性边界和足够的发展空间,释放了创新活力。
第四,服务智能是解决普惠金融瓶颈的有力手段。近年来,网上金融发展势头强劲,数据显示,2019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场外交易率超过85%。但受年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老年人、残疾人、边远地区居民、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体是网络金融服务的盲区。在这方面,一些机构运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手段,推出“懂图像、懂语言、懂文字”的智能金融产品,大大降低了服务门槛,显著提高了服务覆盖率、可用性和满意度。这启示我们,服务智能是弥合地区和人群之间“数字鸿沟”的有力手段。它不仅可以为客户提供精细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还可以提高金融机构接待、留住和生活客户的水平,对于突破普惠金融的瓶颈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标题:中国人民银行科技部主任李伟
文章链接:https://www.btchangqing.cn/41537.html
更新时间:2020年06月19日
本站大部分内容均收集于网络,若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