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技术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加快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发布。
《指导意见》首先对区块链进行了界定,明确了中国区块链产业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一批创新领军企业,建成3-5个区块链产业发展集群。同时,要培育一批名品、名企、名园,构建开源生态,短板与长板并重,加快构建完整的区块链产业链。
《指导意见》有哪些亮点,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区块链行业的从业者能为之努力的方向是什么?就此,《区块链日报》记者采访了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区块链专委会轮值主席于建宁。
区块链日报:今天下午,工信部、中央信息化办发布了《关于加快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它将对区块链行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于建宁:这次发布的《关于加快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在保障措施方面,要积极推进应用试点,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地方政府加快探索,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加强行业人才培养,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指导意见”的出台,意味着区块链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已经基本完成,区块链产业未来10年的发展目标已经明确,这对区块链产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进一步引领区块链产业走上高质量的发展道路。预示着区块链发展的“政策红利期”即将到来。未来,随着中央和地方政策的推动,区块链相关创新资源将迅速聚集,区块链将迎来新一轮的应用“登陆潮”。在细节方面,未来区块链的底层平台、产品和服务企业将得到政策支持,加快行业人才培养,促进优势产业的形成和成长。
区块链本质上是四位一体的创新,也是未来更多产业创新的“矩阵”。通过产业政策促进产业发展是德、日、韩等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通过完善促进区块链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完善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进集成创新和集成应用,中国可以在区块链新兴领域占据创新制高点,获得新的产业优势。
目前,我国区块链技术不断创新,区块链产业已初步形成。在政策支持和推动下,未来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有望进入“产业区块链2.0”的新阶段。产业链+资产链+数据链+技术集成,以及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将逐步深化落地,推动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进一步融合,为“十四五”开局之初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区块链日报:您觉得哪些亮点值得我们关注?
Yu Jianing指出,未来产业链的核心任务是实现实体经济、完善公共服务、夯实产业基础、构建现代产业链、促进融资发展。有人指出,区块链的价值将在赋能实体经济、转变产业逻辑、促进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显现。未来,中国区块链企业要想发展,必须思考如何为其他行业提供数据转、智能升级、集成创新服务。
在细节上,“指导意见”要统筹政策、市场、资金等资源,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块链“名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时,鼓励细分领域深耕,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打造一批独角兽企业。引导大企业开放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基础设施,构建多方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深入构建现代产业链。此外,鼓励地方政府结合资源禀赋,突出区域特色和优势,按照“监管沙箱”的理念,打造区块链发展的先行区,打造区块链的“名园”。也就是说,未来对符合标准的区块链发展会有一定的政策激励和支持,这对区块链技术创新将大有裨益。
区块链是商界的“氢弹级”武器,但任何不能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技术或金融创新的价值都非常有限。区块链技术只有与实体经济产业深度结合,有效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的形成,才能彰显其价值和力量。
区块链日报:区块链行业的从业者可以朝着什么方向努力?
于建宁:对于企业来说,网络层、数据层、通用协议层、应用层都是可以考虑的方向。对于个人而言,从事区块链架构设计、底层技术、系统应用、系统测试、系统部署、运维等工程技术,利用区块链技术和工具从事政务应用和运营,是市场需求的重点,金融、医疗、教育、养老等场景系统。
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区块链产业各方面,包括技术、金融、法律、产业等,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都将不断增加。区块链涉及it、通信、密码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等多个知识领域。它需要一套高度复杂的知识体系。专业的区块链人才对区块链产业的创新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但区块链人才成长仍存在三大瓶颈:一是大量互联网、金融等行业从业者希望转战区块链领域,但缺乏专业知识储备和培训经验,导致认识不系统,知识零碎、片面,不符合区块链高标准工作要求的;二是产教结合水平相对较低,大学生的实际知识结构与区块链行业的岗位需求脱节,对前沿案例和工具不了解。要想进入区块链产业,必须重新学习,迫切需要开展实践教学;第三,区块链行业的高薪导致了激烈的职位竞争和更高的职位要求。相对缺乏经验的从业者很难获得实践机会,积累行业经验也不容易。
目前,区块链人才严重短缺,特别是“区块链+产业”复合人才持续短缺。要成为区块链人才,关键是提升思维,掌握“区块链思维”。这是一个集互联网思维、金融思维、社区思维和产业思维于一体的复杂思维体系。
文章链接:https://www.btchangqing.cn/275977.html
更新时间:2021年06月08日
本站大部分内容均收集于网络,若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