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瑞龙腾讯研究院**研究员
大都市区的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 2018年9月,***总书记**提出建设现代都市圈的建议。 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培育和发展现代大都市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在《 2020年新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重点任务》中的通知中,强调要大力推进大都市区的城市化。通过国家战略层面的多次部署,中国的城市化空间格局正在加速进入“城市时代”在未来的五到十年中,大都市区将成为基于城市群的空间层面的“新出口”,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的结构潜力[1]。
未来都市区的三个特征:
现代化,网络和移动性
大都市区的发展是从“进行中”到“未来”的探索。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指导意见”对都市圈进行了基本描述[2]。从全世界的城市管理和学术界的角度来看,没有公认的标准。但是,振兴该地区空间结构潜力,促进空间利用的高质量和现代发展以及发挥巨城市和巨城市的核心驱动作用的目标是一致的。目前,许多地方也正在积极探索其具体划分,评价以及工作标准和机制。实际上,为了避免落入传统的“扩散派”式的城市空间扩张方式,大都市区的发展更多是“网络建设”而不是“网络扩张”或“网络发展”来驱动城市发展。**,将填补结构性空白,以形成连接和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驱动作用的过程。未来,大都市区将形成一个现代化的,联网的,移动的大小中心,高效,协调的城市网络系统。
1.从城市蔓延到智能增长:未来都市圈的建设重点不会放在扩大圈子上,而是要实现“现代化”
未来都市圈的建设必须采用现代,高质量的模式。在经济,政策,社会和其他因素的驱动下,全球城市普遍扩散[3]。从长远来看,“散布派”式的城市扩张将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系列问题,例如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和景观破坏,进而阻碍城市化进程。这是不可持续的城市空间扩展模。一个典的例子是,一个以中国环城公路交通为基础的城市,无论有多少“环”继续向外扩张,但该城市始终只有一个中心。随着城市人口和产业的不断中心化,它将最终变得更加拥挤,并带来更多难以调和的各种“大城市疾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近年来,学术界提出了新的城市概念,例如“紧凑城市”和“智能增长” [4]。相关概念的重点不同,但是它们都遵循相同的原则: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而不是盲目的土建。在未来的都市圈建设中,除了在水平方向上进行空间扩展外,或者应更加注意垂直方向上的空间扩展,以“质量”驱动“规模”将是一个更安全,更高效的建筑。城市的方向。随着新的国家基础设施战略的实施,以5G,数据中心,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为核心的数字基础设施为大都市区的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现代技术基础,并促进了城市运营和空间。优化效率提升。
2.层次网络的共同作用:大中心,小中心和这三个基本要素紧密相连,形成了多中心的“网络”结构。
突破单核同心圆模,未来的都会区将呈现出多中心的“网络化”结构。与城市群设计的初衷不同,大都市区的“网络化”是一个伴随着等级制度的“大中心化,小去中心化”的过程[5]。第一个表现是中心城市的两极化效应将继续加剧。未来,特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将仍然是地区和国家重要的增长极,并将得到进一步加强,成为继续推动高质量经济增长的重要创新引擎。研发,咨询和金融等以知识为基础的高端生产和服务行业将进一步中心化到**的中心城市。其次,将建立许多专业和职能小的中心。农业,制造业和旅游业等专业生产职能可以转移到大都市周边的城镇,在外围形成制造中心和农业中心,并形成与中心城市不同的梯度结构。**,随着数字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工业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功能定位不同的大小节点城市将突破空间限制,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进行产业划分与协调。未来,在“水准+联网”双操作系统的支持下,城市网络系统将突破规模不经济的瓶颈。在传统土地经济的线性溢出过程中,通常伴随着“抽水”,“绅士”等有关城市公平的道德问题[6]。低水平小城市的现状受到威胁,这反过来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在数字经济的新格局中,“互联网访问”为小节点城市的生存提供了重要条件。在享受外围空间低廉的土地价格的同时,可以通过连接使每个节点城市成为更大空间中的产业链的一部分,参与产业分工,协作并共享在线经济红利。
3.从低频互动到高频互动:随着行政障碍和制度机制的逐步消除,形成了高频,多因素的“流态化”空间。
“交通”将是未来都市圈城市网络系统的重要价值指标。一方面,流动要素的类将多样化。 2020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要素市场分配制度和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促进要素独立有序流动,提高分配效率。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统一的人才市场,技能考核和人才引进制度的不断深化,人力资源将中心化在大城市范围内。随着要素市场分配制度和机制的实施,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将加快建设,实现更加灵活的市场化配置过程。此外,资本,技术,数据等核心生产要素也将随着都市圈的整合进程而加速发展,从而在更大的市场空间中实现自由流通。另一方面,元件的流速将大大增加。人力是机动性的最典要素。本指南中提出的“一小时通勤圈”的基本概念是基于人口流动效率的概念。实际上,不仅如此,在未来的都市圈中,随着企业组织关系的不断加深和产业合作的分工,各种知识,技术,管理和数据要素也将进入更加频繁的互动状态。将来,城市圈最终将成为一种共同城市化的概念,城市节点之间的联系将随着地理距离,行政障碍和体制机制等限制的减少而增加,甚至实现“即时消息传递”流动的元素越多,流动的频率越大,大都市区将越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未来都市区的数字需求:
从太空干预,场所创建到社交网络
《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在当前大都市区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明显的整合水平低,分工合作不充分,同质化竞争水平低,协调发展的机制和机制不足的问题。 。这方面源自主观因素,例如意识形态,体制机制和政策的**和制约;另一方面,它存在于目标技术的局限性,例如数字平台和技术与社会实体的集成的缺乏,滞后或瓶颈。 “使用旧地图,我们找不到新大陆。”随着国家大力发展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各种数字技术正在加速成熟,并成为在主要和困难大都市地区取得突破的核心改革力量。
数字技术可以从空间干预,场所创建[7]和社交网络这三个维度实现大都市区未来城市空间的智能增强和集成连接。第一维属于物理层。空间干预直接影响城市空间实体。它是指将5G,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数字技术与物理空间相集成,以实现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例如城市环境)的创建和质量改善。智能交通,智能建筑,智能社区等;第二维属于虚拟层,各种数字创新应用为人们带来了“连接即服务”和“场景即空间”的服务体验,例如数字政府,在线零售,在线教育和医疗等。未来城市空间中经济和社会功能的丰富性。引用复杂网络理论,第三维属于空间层。除了每个中心节点的“属性”以及异质性“和其他“网络”指示符[之外],未来都市圈的总体利益还将受到“网络密度,中心性,核心程度,结构空洞”的影响。 8],而后者可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更重要驱动力,数字技术的自然连接能力将超越轨道交通,成为促进城市网络形成的核心连接力。该技术在每个城市节点上进行虚拟和真实维度的空间转换,另一方面,它将物理节点,虚拟节点和城市节点组合成一个多层的复合社交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将把都市圈推向一个新的“异构互联时代”,城市将从“本地情报”转变为“总体情报”
数字技术的未来实践:
赋予都市圈建设力量的四个方向
如果我们将数字技术,数据元素和工业互联网的新基础设施与“道路石油汽车”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9],那么未来的大都市区就是“土地”,是其实践的空间载体。未来的空间发展除了在轨道交通的帮助下建立快速的通勤圈外,还必须使用“道路石油车辆”来增强节点城市的内部数字微循环,并加强单个节点城市的互联互通。 ,行业,政府事务等。整合和同城建设。具体而言,将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赋权:增强空间价值,促进产业协调以及加强流程治理和公共服务平衡。
1.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空间定位和功能转变。
随着城市边界和弹性的不断提高,空间位置和结构的变化,功能的转变和重组也越来越激烈。数字技术可以帮助克服“大城市疾病”带来的规模经济不经济的困境,超越身体上的局限性,并促进居民,就业和商业等领域的个人转,并提高公民的福祉。首先,居住空间从单一功能转变为复合功能空间。无论是城市中心还是偏远郊区,互联网零售,餐饮,新鲜食品,汽车租赁以及未来的远程医疗,远程养老和其他在家服务模式都将改变社区的发展和操作建议,密度的数字授权服务将促进空间的增长。例如,阿纳亚(Anaya)位于海边的兴趣文化和旅游社区“房地产+互联网+生活方式” [10];第二,就业空间的共享,智慧和互动。随着共享经济的兴起,WeWork,人群创建的空间和共享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流行之后,远程办公已成为重要的生产手段。将来,VR / AR / MR虚拟和人机交互工作应用程序将可以工作,并且教育场所的空间将得到更多配置,并为数字双胞胎的未来构建新的办公模式。第三,商业空间将在线和离线区分开。将来,公共空间的在线浏览,消费和体验水平可能会超过离线物理空间。云旅游,云展览,云舞蹈和云音乐会正在走向现实;线下实体必须注入更多的技术元素。太空+互动设施,+直播,+ AR / VR成为未来商业互动体验的新趋势[11]。
第二,建立产业联系,促进产业创新和分工协作。
随着新基础设施,数据元素和工业互联网的“道路石油车辆”的共同发展,未来数字技术和各个行业将变得更加集成。对于未来城市产业网络的形成,主要可以解决两个痛点。一种是art +,它可以帮助中小城市摆脱行业的低水平同质化。当前,中小城市发展中存在一定的“千城”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增加新的生产要素(例如技术和数据)可以有效地帮助中小城市实现差异化竞争。工业互联网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实践。来自智能农业,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精确调整整个种植,加工和销售供应链;通过机器和人员的合作,智能制造更灵活,更高质量和更高效率的生产运营;由数字工具集提供支持的应用程序的个性化设计,数字供应链,精确营销和服务行业中的其他智能服务运营正在为各行各业创造更多的“安排”,从而促进了产业改革和差异化竞争。另一个是从“离线”连接+,以实现区域规模的分工。工业互联网在art +的基础上继续利用其无处不在的连接优势。各个行业和不同的设备通过Internet和物联网相连。生成的实时,海量,多维和真实数据正在驱动基本IT设施的连接和数字化以及业务元素的数字化。工业服务正在向云加速。将来,企业的组织形式可以更加灵活。研发,管理和IT服务的功能可以中心化在市中心,而生产和物流的功能可以选择价格较低的外围节点。
3.加强流程治理,建立大数据驱动的新模式
随着城市空间和社会结构的总体变化,人口,信息,产品,服务和资本等因素的流动强度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迫切需要引入技术创新来打破基于位置预设的传统规则。区块拆分,独立的封闭式治理模。在新的王冠流行期间,数字技术在全国大范围流行的背景下启动了一项重要的“临床试验”到目前为止,一个小的腾讯“流行病健康代码”已经积累了超过80亿个明码,“ WE Zhizao”安全返工平台小程序已被42个地区的28,000多家企业使用,以解决这一难题。有效地满足跨区域和跨部门流动性治理在特殊时期对社会中心化井喷的需求。未来,大城市中的要素流动将继续加剧,数字技术治理的手段将一步一步地迭代和升级,并发挥更加全面和系统的作用。 5G,物联网和其他技术中的“硬连接”,以及数据和智能中间办公室中的“软连接”,以及基于小程序,小程序,公共帐户,QR码的“微连接” ,企业微信在这种模式下,由大数据驱动的新“两垂直一水平”流治理模将得到深化。 “两个垂直”是指基本数据的收集和治理信息的覆盖范围,“一个垂直”是指数据流。多部门,多区域和多**协作。随着数据元素市场机制和产业区块链应用的不断探索和产业化,将更加保证信息共享,监督和隐私保护,并将大大提高城市的数据交换,智能分析和终端治理能力,以更好地应对大都市地区未来移动治理的需求。
4.培育在线生态,实现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
公共服务的共同建设和共享是未来大都市区成熟度的重要指标。将来,聚集在城市中心的公共服务资源,如教育,医疗和政府服务,可以通过在线数字场景与信息和服务进行交互,从而减轻了大都市周边地区这些区域的刚性需求。在医疗方面,中国目前供需严重不平衡,中国80%的医疗资源都中心化在大城市。数字技术的发展可以使医疗空间更加智能,增强社区医疗中心的功能,实现远程会诊等多种方式来满足人们的某些医疗需求,弥补医疗资源分配和空间不匹配的不足。在教育方面,将减少人们对中心化式大规模教育空间的依赖。在线教学,多媒体教学,混合教学和其他模式将得到创新。学习方法将与在线和离线相结合。教育和技术的未来将进一步融合。从智能到智能的转变,教育方式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个性化便捷教育。教育地点已从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发展为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无所不在的学习”在政府事务方面,政府事务服务从离线转移到在线。通过自助服务和在线管理,实现了24小时“不关闭”和“仅一次运行”以广东省为代表的政府服务可以用于在线APP处理。通过“真实人+真实姓名”身份验证检查后,您可以在APP或小程序中申请诸如公积金,社会保障,港澳护照等日常服务。公共服务的便利性和满意度得到提高。
实际上,未来都市圈的数字化实践远不止于此。随着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数据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不断深化,各种形式的工业互联网的融合与集成在交通,物流,市场,金融,生态等领域,随着应用程序创新,数字技术将继续将更多革命性的创新力量连接到大都市区和城市群。未来,将由各种在线和离线企业,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公益组织和用户共同探索城市运营,以探索大都市区更大的数字机遇和价值。
参考资料
[1]刘世进。建设都会区: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N]。北京日报,2020-04-27(010)。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现代都市圈的培育和发展的指导意见。 http://www.go.cn/xinwen/2019-02/21/content_5367465.htm
[3]王雪,焦立民,董婷。高密度和低密度城市的对比特征:中美大城市的比较分析[J]。经济地理,2020,40(02):70-78 + 88。
[4]付斌,王一鸣,林忠杰。 “互联网+”城市:信息时代紧凑城市的理论发展[J]。建筑与文化,2020(02):125-126。
[5]刘世进。宏观经济趋势与新的增长动力[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0,45(01):25-28。
[6]宝马卓越城市|张玉兴谈到互连,终端和城市边界。 https://www.sohu.com/a/334464699_260616
[7] WeCity Space·未来城市空间:新基础设施推动城市空间重构
[8]王小凡。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
[9]马化腾。新的基础设施是“高速公路”,数据是新的“石油”,工业互联网是“智能车” [N]。人民邮电,2020-05-12(006)。
[10] Anaya。 https://www.sohu.com/a/314555741_235398
[11]北京市实验室。 TOP100 Architects的数字化转案例
文章链接:https://www.btchangqing.cn/26966.html
更新时间:2020年05月27日
本站大部分内容均收集于网络,若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