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荣幸参加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国际研讨会。感谢黄一平先生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想和你分享我的观点。首先要指出的是,我离开一线工作大概三年了,所以我的发言不代表任何组织,而是一些个人的观察、分析和看法,供大家参考。大家都知道,我在办公室的时候,很关心这个话题。我所说的还有一些历史背景。两个多月前,匈牙利央行邀请我在“欧亚论坛”上谈论数字货币和支付系统的现代化。当时,我准备了一个PPT(英文)供今天进一步讨论。首先,让我简要回顾一下中国数字货币和支付系统的现代化进程。
2012年以前,第三方支付,特别是数字和网络第三方支付的使用已经开始发展,但当时无人负责,无人协调。后来,官方讨论要求人民银行来处理此事。于是,人民银行开始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第一张牌照就交给了支付宝。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数字货币项目,成立项目组。不过,当时的技术方向并不明确。它不仅介绍了区块链技术,还介绍了其他方面的可能性。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了数字货币研究院,过去是纸币印刷科技研究院的壳,因为机构的设立还需要有一个工作人员,这也预示着下一代纸币的设计从此将停止。
图1 DC/EP的研发进展
2017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开展数字人民币研发。当时,人们注意到数字资产交易中存在一些问题。我们不能将数字人民币/电子支付系统(即DC/EP)与数字资产交易混为一谈。因此,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停止了ICO和比特币之间的国内交易。2019年,将宣布启动数字人民币试点,并进行封闭测试。2020年,开展“4+1”(四个地方城市+2022年冬奥会)试点。当时在布达佩斯举行的欧亚合作会议上,我列出了四个试点城市的人口:深圳1340万,苏州1075万,雄安小一点,成都1650万。”加1”是指冬奥会。我想解释一下,中国有四个城市,但就人口规模而言,它们都相当于欧洲中等国家。
我想说明的是,DC/EP是一个两层的研发和试点计划,而不是一个支付产品。当然,这也是我的理解。有些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但没关系,因为人们对这些技术创新总是有不同的理解。换句话说,DC/EP项目计划可能包含几个可以尝试和推广的支付产品。Layer2是商业银行、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支付平台。他们可以合作或联合,这取决于他们对支付产品和技术框架的最终偏好。
由于时间有限,我今天不能和你过多地讨论这项技术。因此,我想从这一概念入手,探讨基于这一概念的研发和试点的定位,进而探讨多学科参与研究的作用,特别是进入试点和推广阶段的责任。如果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存在风险,如何控制风险也可以由科研机构来选择。
图2移动支付在中国的普及情况
在欧亚论坛上,我简要介绍了中国移动支付的进展。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我国,移动支付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直比较高,到2020年接近60%。移动支付约占各类电子支付的15%(即以前所有的大小额支付系统、信用卡等电子支付)。此外,2019年移动支付占个人消费支出的比重超过60%。这是给外国人一个初步印象。
接下来,我想谈谈数字人民币试点研发和未来发展的驱动因素和机遇。
图3 DC/EP的驱动因素和发展机遇
首先,驱动力主要来自需求侧,即消费群体希望通过不断提高支付系统特别是零售支付系统的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便利性,获得更好的服务。当然,技术的不断进步也提供了这种可能性。然而,在技术更新之后,也存在着技术创新者尽力推广自己技术的情况。他们可能会说,我的技术可能对你非常有用,等等,但对于顶层来说,它仍然是基于需求的。
在本轮技术更新过程中,我们总是提醒需求方对区块链技术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比如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的优势,但去中心化是我们支付体系现代化需要特别关注或要求的内容吗?事实上,这不一定是真的,它也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
再举一个例子,一些技术创新者说他们不能再依赖帐户了。这是否意味着账目不太好?事实上,仔细想想,金融体系中的账户其实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然后我们强调数字交易需要加密。让我们回顾一下,在近二三十年电子支付的发展历程中,很多环节都是加密的,但具体的加密环节却不尽相同:有的是在账户存取期间加密的,有的是在信息传输期间加密的。
区块链技术提供了记录的不可篡改性,这是一项非常有用的技术。但是,我们也要明白,现有的系统,特别是成熟银行的账户系统,被篡改的可能性非常小,被篡改的概率非常低。此外,我们还应考虑在交易出错时主动修改的可能性。因此,我们需要从技术供给和应用需求两个方面来研究它们是如何碰撞的,然后选择开发和设计的思路。
第二,就中国人而言,他们过去出门时带了很多东西。有些人甚至想出了“技能关键钱”的公式。也就是说,出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带身份证,二是带手机,三是带上门钥匙和钱。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终端出现后,人们开始说,将来出门带手机没关系。身份证在手机里,健康卡也在手机里。也许车钥匙和门钥匙也会在手机里。即使是手机也有很多其他功能,比如看新闻和娱乐,有时间也可以做其他的数据处理。因此,人们肯定会希望手机里有现金和信用卡随身携带,并希望将所有这些结合在一起。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需求动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可能会有更新更方便的技术)。当然,这种需求在不同的国家,由于不同的基础,可能会有不同的强度。
第三,当消费者有了新的支付方式时,零售店应该怎么做?他们能接受这种付款方式吗?事实上,在移动支付之前,大量店铺都可以依靠互联网来收单。在此基础上,他们可以进一步开发互联网支付功能。同时,他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比如近场支付(NFC)、二维码,甚至手机对手机。最近,我看到DC/EP介绍了NFC可以用来实现手机的点对点支付,这是一种P2P(peer-to-peer)支付。
现在P2P的名字很容易被人们混淆。他们认为P2P是互联网平台上的在线贷款。实际上,P2P指的是点对点(peer-to-peer)。有时支付也希望实现点对点。在这里我想说的是,随着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大部分地方都会得到互联网的支持,特别是无线网络。没有网络的时间或区域发生的概率应该很小,但是如果出现网络故障或没有网络的地方,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方法?基于NFC的P2P离线支付是一种选择。当然,基本上是备份,也就是说,没有网络的情况下,有备份方式付费。
四是鼓励两级体系中的二级商业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手机运营商和支付平台,开展合理竞争、竞相提供服务和创新。我个人理解,央行**不要事先设定或确定某种技术路线,因为技术是不断更新的。在技术进步迅速的情况下,判断哪种技术是好是坏并不容易。事实上,国际上对金融脱媒是否会发生,特别是金融脱媒可能带来的制度结构风险的讨论很多。此外,还有一个风险,就是要防止一些虚拟资产价格过度波动、投机炒作和脱离实体经济。中国高度重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如果一些金融交易脱离实体经济,人们往往会对此提出质疑。
五是高度重视个人隐私保护,防范电信、支付欺诈行为。在我国,电信诈骗问题备受关注。的确,在中国,通过手机等电信、网络手段进行诈骗的比例相对较高,各方对此非常不满。
以上是支付系统发展的动力和动力。我想补充一点关于数字化的内容。现在,数字化应该是广义的意思,因为银行业务,特别是银行账户信息和管理,在二三十年前就开始全面数字化了。它们都是通过计算机和数据库数字化的,然后所有的通讯都是数字化的。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业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项数据处理业务。因此,无论是数字货币还是数据处理与数字化,都应该是广义的数字化,但有人想把它放在狭义上。
我们来谈谈两层体系。
当中国在2015年和2016年提出支付系统和数字货币的构想时,就开始谈论在国际社会维持两级体系。当时,它不是很受欢迎。现在很多人都在使用双层体系的概念。所谓两层制,央行在第一层,Layer2可以有商业银行、电信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网络平台公司,中国已经开始运行工、农、中、建四大银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蚂蚁和腾讯。
图4 DC/EP双层操作系统
事实上,二级组织的积极性很高。他们知道在这个领域会有很大的发展机会,特别是在获得客户和业务方面。但他们也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首先,他们应该有适当的资本来降低风险。经历过这一切的人都知道,支付系统有时会存在风险,而且风险可能会非常剧烈。其次,他们需要了解客户(KYC),成为反洗钱的主体。第三,他们在保护客户隐私方面也负有很大的责任。如果在这方面有问题并提起诉讼,被告将是第二级组织。此外,他们还需要在技术上进行更大的投资,包括设备投资、运营维护等,当然,这期间会有讨价还价。Layer2次的组织希望获得更多的利益,承担更少的责任。作为第一层的中央银行也会告诉他们,你必须承担这些责任。
在中国这样的大国,有这么大的产能,第二梯队的不同机构可以设计多个方案,并行开发和试点多个方案。当然,这是一个假设。实际操作中不一定会有多种方案,因为有些机构经过磨合和深入了解后会合并,有些不同的方案最终可能会合并。但总的来说,这是一个两层体系结构,可以容纳多个解决方案。需要指出的是,多方案也有缺点,互操作性上可能存在一些障碍,因此可能需要协调或统一接口。
总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发展两级运营体系的重要考虑之一,就是要高度重视零售支付体系的现代化建设。这也反映了需求导向,而不是推广某项技术及其专业的特殊目的。我们之所以重视零售系统,是因为零售系统提供了整个支付系统的底层服务。如果地基不好,上层的其他应用就会摇晃不稳。当然,人们可能会有很多疑问,比如双层体系中第一层和Layer2的关系。有人认为这是批发和零售的关系。我们稍后再谈。这不是批发和零售之间的简单关系。它还涉及对现行技术体系的评价。
以下是为什么以及如何在推广数字人民币时采用动态的、有竞争力的、多方案的两级操作系统。
图5 DC/EP是一个动态的、竞争性的、多方案的双层操作系统
首先是竞争性的多方案研发,问题之一是央行是否有能力判断和选择**的技术路线。现在的科技似乎五花八门。我们每个人都会游说说,我们自己的技术是最有用的。在电子银行的整个过程中,我们也屡屡遇到这种情况。当然,这也取决于不同的人。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倾向。然而,作为一个机构,央行要选择**的技术和**的发展路径并不容易,风险也相对较高。如果它选错了呢?中国有14亿人口,市场很大,可以容纳或实施各种技术方案。但并不是说没有门槛。每一种技术方案都必须有足够的道理,并说明其优缺点。
应当指出,小国更容易创新和开展试点。如果在试点中发现问题,或者不是**的解决方案,就比较容易切换。但对于一个大国来说,这是非常困难的,而且时间会很长。在这期间,会有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一点,从以往纸币更新的经验中可见一斑。
在一些欧洲小国,纸币需要更换。例如,用塑料钞票代替钞票的整个过程可能在一年左右完成。比如前三个月,新旧货币并存;后三个月,所有零售店不接受旧货币,只能使用新货币,但旧货币可以在银行网点兑换成新货币;后六个月,如果要到商业银行网点兑换成新币,只能到央行兑换;今后除非有特殊安排,旧币只能兑换成新币,可以作为托收。
因此,小国可以在一年内完成货币替代。但对中国来说,我们过去是从第三代人民币转向第四代人民币,从第四代人民币转向第五代人民币。每一次换机都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然后还遗留了很多问题。在这方面,对大国来说并不容易,但好处是它们可以同时容纳多种解决方案。
第二是系统的动态演化。众所周知,随着金融技术的飞速发展,支付行业必须适应并不断发展。我以前很喜欢手机的4G系统,因为3G有CDMA和G两种不同的技术选择,在第四代,有一个词叫LTE,是长期演进系统。这个系统允许技术不断发展而不是废除。不过,遗憾的是,虽然4G这么说,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它还是生产出了5g。在支付体系中,我们希望建立这样一个框架,既能容纳不同的方案,又是一个动态演化的体系。现代科技的发展真的很快。在使用过程中,要以用户为中心,不断地对新技术进行评价。同时,也要反对垄断。有时垄断会阻碍新技术路线的下一步。在这个过程中,区块链和分布式会计系统(DLT)一直是选择之一。目前他们还在研发过程中,不断解决技术问题,特别是在处理能力(每秒处理多少笔交易)方面。作为零售支付系统的一种应用,目前还不是主流。
**,中央银行的作用。央行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保持数字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有很多方法。比如,可能需要二线机构的资金,也可能需要准备发行,可能还有其他手段。从理论上讲,在两层制下,央行自身的研发重点可能不在数字货币产品本身(当然,它有基础,所以有很多内部人都有热情做这方面的研究和开发,这还不错)。央行应更加重视可靠的结算清算基础设施建设,这不仅涉及零售支付体系,还涉及零售支付体系——整个经济中更广泛的支付基础设施,以及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所以去年,有人编了一本书,是我讲课的集锦。这本书的题目是“金融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和政策应对”。其中列出的基础设施范围仍然非常广泛。
此外,央行可以有所作为,促进不同支付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比如,如果不同支付产品使用的标准或参数不一致,央行可以通过协调努力做到一致,从而达到更好的普遍性,这对市场和消费者都更有利。然而,有时不同的产品在不同的阶段不可能达到*的互操作性,而且会有差异。然而,如果这种差异是阶段性的,那么它们是可以容忍的。
此外,中央银行应为动态演化系统中的应急和替代解决方案做好准备。因此,如果央行自己开发了一种数字货币,并认为它也可以很好地用于零售业,我认为它也可以在紧急情况和替代解决方案中发挥作用。因为在市场上,有些技术方案可能出了问题,有些系统可能出了故障,有些系统在运行中可能出了问题,这是事先没有预料到的。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有替补来赶上。另外,由于未来的技术可能是动态演进的,所以在演进的过程中有时会发生升级,有时是非常复杂的。有些系统一升级就会死掉。因此,在切换时,应该有替代方案和应急计划。因此,要设计好央行的角色,充分发挥各方和家长在二级体制中的积极性。
在这里,我将介绍DC/EP的主要技术解决方案。一是基于账号的电子钱包,它在商家中使用二维码(二维码也在不断升级、标准化,动态二维码在提高防伪等),但我们应该意识到二维码本身的技术含量并不高,所以有些人如果说二维码迟早会退出舞台,它可能不会等太久,但它仍处于初级阶段,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技术。另一个是NFC(近场接触),包括applepay、Samsung pay和Huawei pay,它们也是潜在的技术工具。此外,银行卡机构现在将银行卡制作成手机(尽管他们仍保留塑料卡)。
这样,手机就可以通过app、applepay、Samsung pay、Huawei pay等NFC支付,以及二维码扫描等支付方式选择云闪支付。此外,也有一些商业机构考虑预付卡,比如香港的章鱼。这是一种基于IC卡的产品,使用方便,在香港得到了成功的推广和应用。因此,即使移动终端手机是未来旅游的主流产品,也可能会出现预付卡等其他一些支付工具(当然,我们也可以想办法把预付卡做成手机)。
DC/EP的开发思路与CBDC不完全相同。它不是CBDC概念体系的一个分支。主要内容如下:
图6 DC/EP和CBDC中数字人民币的差异
首先要指出的是,二级机构实际上拥有数字人民币的所有权和支付担保。同时,公司还拥有系统、技术和设备。我们多次在国际上说,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研究了香港三家发钞银行的情况。目前,金管局委托三家银行发行钞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银香港加入前,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发行钞票)。发钞银行每发行7.8港元,须向金管局提供1美元的发行准备金。同时,金管局向其发出负债证明书,是当时*的拨备证明。从资产负债表来看,各家银行发行的票据是其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资产方面是负债证明书,而金管局的负债方面是负债证明书。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来看,这不同于典的中央银行的假设,即货币所有权和负债责任属于中央银行。
其次,央行可以通过多种手段确保数字人民币价值的稳定。为了支持货币价值的稳定,银行可能会有不同的方法来避免像比特币这样的价格大幅波动。其中一种方法是发行*准备金的现金。与香港一样,我们可以发行债务证明书。当然,央行也可以选择其他方式,比如发慰问函,好吗?不是不可能,只是支持的程度不同。普通人很容易理解*的规定,认为是安全的。但事实上,货币体系并不是那么简单,因为*的准备金只用于现金。在中国,它是M0,其他准现金类别不包括在内,更不用说M1和M2了。因此,两级体系的具体构成可能并不完全相同,央行稳定币价值的方法、工具和支持程度也可能不同。
第三,央行与二级商业机构的关系不一定是简单的批发零售关系。有人认为央行只从事批发业务,二线机构从事零售业务。这两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传统的简单的批发和零售关系。我认为这种理解过于简单化,没有必要为了概念清晰或防止脱媒而提前给出一个限制。
此外,如上所述,在两级运营体系中,KYC、反洗钱、用户数据隐私保护等合规责任均在二级机构。为了更好地监控这种合规行为,维护系统的稳定,以及实施反洗钱等措施,央行应该掌握所需的二级交易信息和数据,但这只是供参考,央行本身没有直接的商业利益。
在讨论过程中,我的一位同事生动地向我提出了一个观点:商业银行发行数字货币,就像寄信封一样。不同银行设计的信封可能不同,信封的处理方法和防伪也可能不同,但本质上,信封中含有央行的货币。这个比喻很有趣。但我知道可以有不同的安排。这个信封可以是中央银行的货币、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证明或中央银行的安慰信。担保程度不同(如果担保程度较低,也可能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提出较高要求;如果这些监管要求足够高,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很小。当然,这个信封也可以包含他设计的支付产品。总之,各种方法都要保持货币的稳定性和有效性,第一责任人可以放在第二级机构。
本文认为,我国正在试行的DC/EP双层体系等一系列概念的形成、定义和具体内容都是多年来研发和市场碰撞的结果。你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国际社会正经历着一个类似的过程,从数字货币概念的讨论过程来看,国际金融组织或央行正在逐渐形成一个主流概念。早期的焦点主要中心化在比特币年,央行持相对中心化的观点,认为这是不稳定币还是根本不是货币,于是稳定币的概念应运而生。然后是Libra,这是一种私人加密货币。因为担心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我们说不应该使用私人数字货币,而应该使用中央银行的数字货币,所以我们在DC(数字货币)CB(中央银行)变成CBDC之前就加了这个数字货币,然后有人说CBDC可能会导致金融脱媒,而且可能会有一些风险是不容易事先完全想象出来的,所以他们开始用两层体系来支持CBDC。
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在我国起步比较早,一些概念也经过了事先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当很多人迷恋比特币时,中国人民银行意识到它不符合支付系统的需求,于是在2017年禁止了ICO和比特币之间的国内交易,银行系统也不接受比特币支付。此外,当有人设计央行与二级机构之间的批发零售关系时,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考虑基础设施与商业服务之间的关系。
我们来谈谈数据隐私保护和可控匿名性。
图7数据隐私保护和可控匿名性
我们说零售交易应该是私人的和匿名的,但不是*。应该有权威机构,特别是反洗钱和禁毒机构,能够掌握相关数据,但也应该**限度地保护客户隐私。因此,我一直主张探索一个平衡点,那就是关于数字货币研究所的“可控匿名性”。为了充分学习和吸收gdpr的一些规则,中央银行应该推进技术担保。但在中国有一个现象。前段时间大数据交换盛行的时候,很多个人隐私数据实际上已经被泄露甚至买卖,很多客户并不知道自己的数据已经被泄露或者买卖。
我们需要提醒你的是,任何被泄露的信息都必须被数据保存机构删除。用户需要更改密码时需要更改密码,需要更改帐户的用户需要更改帐户。但事实上,这个过程非常复杂、耗时,结果也无法保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其他一些保障安全的手段,比如安排不同级别的账户,实行不同的限额管理等。消费者可以针对不同的目的管理自己的账户,从而保证用户资金和数据的安全。当然,这些做法可能会让一些人觉得过于复杂和不便,但目前,大量私人数据非法进入市场,这需要处理。
我们来谈谈区块链和DLT。
刚才已经改进了。作为一种可能的技术体系,我们现在正在加紧研发。此外,金融系统还在其他非支付业务领域尝试应用区块链和DLT技术,并取得了良好进展。在支付领域,由于交易吞吐量巨大,DLT技术虽然不能在零售支付系统中发挥核心作用,但可以等待技术的发展。
图8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
另一个问题是,在支付领域,偶尔会出现一些需要纠正和改变的错误。例如,在发生支付错误后可以更改信用卡。不仅可以注销原始交易,退还多收的款项,还必须更改或删除原始交易记录,否则可能导致信息被滥用,包括进入征信系统。大多数人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目前,区块链所强调的所谓不可篡改性与这种操作要求相矛盾。
**,跨境支付。
图9数字人民币与跨境支付
去年夏天,Libra推出并提出以跨境汇款为主要应用对象。我身边同事的主要意见不是现在就急着去做,而是要防止出现类似美元化的问题,造成很多不信任和猜疑。另一种判断是,跨境汇款的真正困难往往不在技术体制上,而可能与汇兑、汇入汇出管理、汇兑过程中的汇率风险有关。
比如在美国的墨西哥工人,假设用天秤座汇款方便,就会把天秤座汇回家。但这是天秤座。如果天秤座在当地的零售市场上不能轻易使用,那就应该用墨西哥比索来代替。因此,有必要重视零售系统的应用。把重点放在跨境汇款上是有问题的。起初,天秤座有一篮子货币作后盾。后来,天秤座2.0被美元取代。我们都知道,发展中国家实际上担心本国的美元化或类似问题。
所以事情不是那么简单,障碍往往不是技术体系。此外,国际社会对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和毒品贸易的关注,中国也有另外一个关注点,那就是赌博贸易。因此,如果要在零售支付的基础上进行跨境交易,仍然需要尊重各国的政策和法律、各国的货币**、本国的汇率制度以及相关的汇兑和汇款规定。
今天的技术可以解决支付瞬间的许多技术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轻松实现。这与以前的技术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在支付过程中,无论是否使用区块链,都可能存在智能合约或嵌入式支付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与其他东亚国家特别是东盟能够稳步推进跨境支付,是因为不同国家的条件差异较大,政策法规差异较大,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在国内零售支付体系扎实发展的基础上,各国需要首先关注跨境旅游和其他经常项目支付,同时尊重一些国家防止美元化的需要。当然,这一过程可能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但不应是被迫的。更重要的是,这不应该说是人民币的国际化。央行仍应注重跨境支付结算合作。
文章标题:周小川:数字时代中国支付体系的现代化
文章链接:https://www.btchangqing.cn/194897.html
更新时间:2022年11月19日
本站大部分内容均收集于网络,若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一个像样的现货交易所也没有
哈哈哈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