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央行数字货币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人们对其寄予厚望。特别是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市场上有各种流行的说法:央行的数字货币是权力的数学映射。谁能率先引入央行的数字货币,谁就能撼动美元的霸权,也就是说“一战尽其能”
另外,在国际紧张局势的影响下,人们对swift潜在的制裁威胁产生了怀疑,因此希望借助DCEP摆脱对swift的依赖。目前,这些观点在市场上广泛传播,影响很大,但其中许多观点并不准确。
这涉及一个重要问题
如何理性准确地理解央行数字货币与人民币国际化。
1、 论人民币国际化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定义[1],货币国际化是指一种货币在境外使用,可以由发行国以外的国内居民或非居民使用或持有。Chinn和Frankel还编制了一份国际货币的国际功能清单,见下表[2]。根据该表,国际货币可以为居民或非居民提供价值存储、交易媒介和核算单位等功能,可以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评价框架[3]。
2009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具体而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如下[4]:
(1) 值存储功能
作为中央银行的储备货币,是货币国际化程度高的重要标志。2016,人民币正式并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SDR),权重为10.9%,仅次于美国元(41.7%)和欧元(30.9%),为人民币将来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目前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作用并不明显。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全球央行持有的人民币资产仅为2196亿美元,仅占全球外汇储备的2%,排名第五。
投融资功能也是货币国际化的重要路径,也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一带一路”战略已应用于直接投资。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由2012年的300亿4亿元快速增长到2019年的7600亿元。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由2012年的2535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2万亿元。
其次,在证券投资方面,由于中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我们推出了QFII、上海香港证券、深圳香港证券、债券联营等对外开放的措施;同时,中国的A股也被纳入了MSCI,这为各国持有人民币资产提供了机会。
根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的人民币资产(股票和债券)分别为2.1万亿和2.3万亿,分别占境内股票和债券总资产的4.3%和3.5%,反映出人民币市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人民币作为资产基础货币的增长。
(2) 事务媒体功能
交易媒介功能的实现有两种途径:政府和市场。在政府层面,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先后与泰国、日本、韩国等国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截至2020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互换规模已达34.7万亿元,与2009年的0.65万亿元相比有较大增长。
从市场层面看,到2019年底,人民币经常项目结算额由35.8亿元增加到60.4万亿元,占我国进出口的比重也由0.02%提高到19%。但在国际市场上,其他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的比例相对较低。截至2019年6月,人民币作为国际支付货币在全球跨境支付中的比重仅为1.99%,美元仍是主要结算货币。
(3) 记账单位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货币体系形成了以美元为主、欧元、日元等一篮子货币组成的货币锚。目前,这种货币体系还没有真正动摇,人民币也没有真正成为锚定货币。
因此,在目前的国际贸易体系中,主要的贸易和金融交易,特别是大宗商品贸易,都是以美元计价的。特别是美元作为原油贸易的计价货币,约占全球石油贸易结算份额的90%。不过,中国也在努力开放人民币作为估值货币的国际化进程。
2018年3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以人民币计价的原油期货。截至2019年底,人民币原油期货交易量占全球原油期货市场的6%。此外,自2020年1月起,世界三大铁矿石巨头在铁矿石贸易中采用人民币结算。
同样,在债券融资领域,中国推出了人民币离岸人民币贷款、熊猫债券、离岸人民币债券等融资工具。目前熊猫债券存量约2437.4亿元,较2015年的46.3亿元有较大增长。但由于2015年下半年人民币贬值压力较大,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大幅萎缩,甚至出现零发行。目前熊猫债的存量规模约为2494.3亿元,规模相对较小。
从上述分析框架可以看出,虽然近十年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人民币的价值储存、交易媒介、核算单位等国际货币功能并未充分发挥,未来仍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2、 DC/EP与跨境支付的关系
目前市场对央行数字货币的**期待在于DC/EP在跨境支付领域的应用,从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诚然,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方面有一些优势。
目前的跨境支付存在周期长、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例如,目前的电汇通常需要2-5个工作日才能到达,手续费通常是汇款金额的1/1000加上150元的电信费。基于数字货币的跨境支付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可以提高跨境转账的速度,而且可以降低汇款手续费。
例如,如果不考虑监管因素,只从技术角度出发,直接使用比特币进行跨境支付,只需10分钟即可确认汇款交易完成,只需支付10元左右的服务费。另外,目前央行数字货币采用松耦合账户设计,即用户在使用央行数字货币转账支付时不需要绑定银行账户,这对贫困边远地区和缺乏传统金融基础设施(银行)的海外人士非常有吸引力。
因此,基于上述优势,如果境外人士使用DC/EP进行跨境汇款或交易支付,将增加人民币在贸易结算领域的使用。
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虽然上述蓝图很好,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限制。这些限制是基于中央银行数字货币DC/EP的功能和特点,涉及两个基本问题:DC/EP的定位是什么?使用场景是什么?
在我国,DC/EP被归类为M0,这也是名副其实的,因为中央银行的数字货币本质上是电子现金,也就是说,原来现金的载体由纸质或金属形式变为电子形式。
正是因为DC/EP定位在M0,基于各种考虑,DC/EP主要针对小零售场景,并且根据账户类对支付金额和时间有限制。
在当前日益发展的国际贸易中,利用M0实现“货到付款”(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贸易模式正在逐渐减少。外贸商户更倾向于采用多种贸易融资方式(如保理、福利延伸、打包贷款、出口跟单等)。在这个过程中,基于信用产生的货币属于M1、m2甚至m3。它的实现不能仅仅依靠DC/EP,还需要国内发达金融市场的支持。
第二,我们前面提到,国际货币必须在贸易和金融交易的结算和估价中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然而,DC/EP只适用于小额支付场景,这也意味着人们很难在贸易领域的大额支付交易中使用DC/EP,这限制了DC/EP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结算中的作用。
当然,即使DC/EP没有上述限制,我们也不应如前央行行长***所言,将央行的数字货币视为跨境支付领域的“灵丹妙药”:
跨境汇款的不便主要不是技术障碍,不是技术选择或技术制度障碍,而是政策和制度障碍。一旦涉及到汇率,就涉及到全球汇率体系的协调。[5]
实际上,我们也提到,目前跨境支付领域存在的问题不仅是技术问题,还有监管问题。
我们知道,资本开放和本币自由兑换是货币国际化的前提,关系到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和未来的改革。因为一旦一种货币完全国际化,就意味着国际热钱很容易获得自己的货币。在国内资本市场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国际货币发行国容易受到国际投机者的攻击。
在目前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人民币对跨境支付有限制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实现人民币跨境自由流动只需要DC/EP,还需要进一步改革中国国内金融市场(包括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货币可兑换和资本管制开放。
3、 央行推出数字货币能否摆脱对swift的依赖
目前,许多观点认为引入DC/EP有助于我国摆脱对swift的依赖,这是不准确的。这就要求我们准确看待swift和当前的国际结算体系。
Swift(全球银行间金融电信协会)是国际银行间支付信息报文标准制定、传输和转换的会员制专业合作组织,提供快速、快捷、高效的信息服务,为从事跨境支付结算业务的会员单位提供准确、优质的报文传输和转换服务。因此,swift是一个多币种的报文处理系统。它是国际结算系统中的电信通道,而不是支付系统。
目前,国际结算体系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各国主导的本币跨境清算体系,如美国的chips(美元跨境清算系统)和中国的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另一种是各国共享的国际支付和支付电信运营体系,如swift。
在实际操作中,只有将swift与各国的跨境清算系统连接起来,才能实现跨境支付。以美国为例,美元跨境支付结算需要与美国另一种支付系统chips和Fedwire相连接。Swift提供报文交换,chips进行抵销清算,**通过Fedwire完成结算,如下图所示:
从本质上讲,中央银行的数字货币属于支付系统而不是信息处理系统,因此DC/EP根本不能取代swift。事实上,自2012年以来,我国已经开始建设自己的跨境支付系统CIPS,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应加快CIPS的建设,而不是期待DC/EP在跨境支付领域的突破。
当然,即使是CIPS系统也需要依赖swift。如果中国真的想摆脱对swift的依赖,中国需要重新开发一个类似swift的消息处理系统。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swift的报文格式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标准。开始一个新的标准意味着建立一个新的标准。有多少国家愿意使用这一标准是一个重要问题。
事实上,目前中国人似乎没有必要担心斯威夫特。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Swift是一个国际合作组织,而不是一个特定国家的政府部门。一个国家在国际组织中的发言权取决于它的国际影响力。
目前,随着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加入swift成为会员。中国已成为swift越来越重要的业务来源地,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美国可以利用其霸权通过swift制裁伊朗、委内瑞拉等国,但通过swift制裁中国却很难。
4、 正确认识央行数字货币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
从以上可以看出,一国货币国际化涉及到价值存储、交易媒介、核算单位等多个方面,仅靠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领域的广泛应用是无法实现的。
我们应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取决于其政治、军事、经济、金融和科技实力所形成的综合国力,而这不仅取决于货币载体的变化。
正如美元之所以能成为世界货币一样,美元信用是美国强大的综合实力。只要美国政府的信用和综合实力保持强劲,美元作为世界主要货币的地位就不会动摇。
最明显的例子是2018年,委内瑞拉政府发行了一种名为petrocurrency的数字货币,每枚石油硬币都有一桶委内瑞拉原油作为实物抵押,实现了“数与权”的映射。但是委内瑞拉政府是否有机会掌握金融控制权?
不,即使受到美国制裁和国内经济恶化的影响,也有大量的国内居民出售石油硬币。
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还需要推进国内金融市场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推进资本项目开放。这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将影响我国经济金融稳定。因此,需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逐步推进,而不是由央行的数字货币来完成。
DC/EP在跨境支付方面确实有优势。即使在未来,随着DC/EP在支付时间和金额上的逐步放开,也将促进人民币在贸易和金融交易结算和定价方面的国际化。
但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金融领域市场化改革开放,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和综合国力。如果我们仅仅依靠DC/EP在跨境支付领域的优势进行人民币国际化,那么把一场艰难战争的胜利寄托在一两种新轻武器上是不现实的。
文章标题:Auco云链研究所:央行数字货币与人民币国际化的理性思考
文章链接:https://www.btchangqing.cn/103027.html
更新时间:2020年09月14日
本站大部分内容均收集于网络,若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